欢迎访问公关世界新闻网 /《公关世界》杂志社官网官方网站!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乡村振兴
当前位置: 首页 - 乡村振兴 - 内容展示
沈白高铁:在服务东北振兴中迸发“速度与激情”
时间:2025年11月28日      来源: 人民网-吉林频道      浏览:11      

沈白高铁:在服务东北振兴中迸发“速度与激情”

人民网记者 李洋


突破一百万人次!截至11月25日,沈佳高铁沈阳至长白山段(以下简称沈白高铁)累计发送旅客达108.79万人次。

今年国庆节前夕,沈白高铁正式开通运营。这条全长约430公里的高铁横跨辽宁、吉林两省,与京哈、沈大等高铁路网相互连接,东北省际高铁首次形成了“O”形闭环。

11月27日,一列智能“复兴号”动车组驶出长白山高铁站。孙立君 摄

11月27日,一列智能“复兴号”动车组驶出长白山高铁站。孙立君 摄

“火车一响,黄金万两。”这条修建于高寒地区的高铁有何特色?它的开通给沿线地区带来了哪些改变?又将如何服务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

日前,记者乘沈白高铁,深入沈阳、抚顺、白山、长白山等高铁沿线地采访,开启了一场关于速度、温度与深度的体验之旅。

美!“钢铁巨龙”重构东北东部文旅版图

上午赏故宫古韵,中午品人参鸡汤,下午滑高山粉雪,晚间泡长白温泉……这是游客吕依燃出行前的“愿望”清单,然而当她深入其中,却惊讶地发现,这份清单还可以拉得更长。

“抚顺的雷锋纪念馆,通化集安的高句丽文物古迹旅游景区,白山的雾凇漂流。高铁沿线化身令人心驰神往的宝藏旅游线,藏着数不完的打卡地。”吕依燃说。

沈白高铁沿线景区沈阳故宫。人民网记者 李洋摄

沈白高铁沿线景区沈阳故宫。人民网记者 李洋摄

在过去,东北东部地区的旅游景区像“零散的珍珠”,而沈白高铁轨道上飞驰的列车,将这些珍珠串成了“璀璨的项链”,重构了东北东部的文旅版图。

“以前外地游客来吉林,基本是直奔长白山,白山就像‘途经驿站’,而如今,白山成了必游的经典一站。”白山市文旅局工作人员的这句话,道出了过往当地文旅产业发展的困境,也展望着文旅产业更好的明天。沈白高铁开通运行后,白山市国庆、中秋假期客流激增,据银联商务公司大数据测算,该市接待游客201.2万人次,同比增长42.06%。

随着长白山万达、华美圣地、通化万峰等滑雪场集体开板,东北火热的冰雪季正式开启,一列列银白色“复兴号”高铁列车承载着无数游客心中的“诗与远方”驶入林海雪原,激活了东北东部文旅产业发展的“一江春水”。

在长白山和平滑雪场远眺长白山。(资料照片)人民网记者 李洋摄

在长白山和平滑雪场远眺长白山。(资料照片)人民网记者 李洋摄

为承接客流,高铁沿线城市纷纷完善交通接驳,让游客的旅途更“丝滑”:通化市启动“冰雪直通车”服务,开通高铁站至万峰滑雪度假区的免费接驳车;白山市开通高铁冰雪旅游专线,为游客带来无缝衔接的便捷体验;长白山构建13条“客运班线+免费接驳公交”的立体网络,“出站30分钟到景区”的承诺成为现实。

“长白山下雪啦!”11月27日,行程抵达长白山,一场大雪悄然降落。下着雪滑着雪,哪位雪友能不心动?

11月27日,滑雪爱好者在长白山和平滑雪场依次排队进入魔毯。人民网记者 李洋摄

11月27日,滑雪爱好者在长白山和平滑雪场依次排队进入魔毯。人民网记者 李洋摄

对于滑雪爱好者,沈白高铁是一条“快速路”。新雪季,白山市5家滑雪场的70条雪道焕新升级,为不同兴趣与需求的游客提供个性化玩雪体验;通化市统筹全市滑雪场所资源,开展冰雪公益教学系列推广活动;长白山整合域内8座滑雪场,构建“大长白山滑雪度假圈”,覆盖全技能滑雪人群。

对于娱雪爱好者,沈白高铁是一条“必游路”。新雪季,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围绕“冬日雪暖阳·圈出好风光”主题,推出100条冬季旅游线路;延边州八个县市联动,将形成“全域联动、月月有亮点、周周有活动”的冰雪旅游盛事矩阵;通化市高质量谋划椅山湖冬捕鱼活动、冰雪运动会、“体验民俗·年味通化”“吉地过年·吉祥如意”等40余项冰雪活动。

沈白高铁的意义,不仅是打通了一条交通线,更是打开了东北东部旅游协同发展的新空间。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经济学院教授赵放表示,“沈白高铁的开通不仅为群众打通交通堵点,更为文旅产业打破瓶颈,为东北地区高质量发展带来了‘1+1’远大于2的协同效应。”

快!“天辽地宁”更快连通“白山松水”

14时02分,汽笛长鸣,G8133次列车从沈阳北站出发,驶向长白山方向。

“快!不曾想我与长白山的距离竟只隔了一条‘高铁’。”乘客徐畅惊叹沈白高铁350公里的时速。

沈白高铁开通后,沈阳至长白山的高铁旅行时间,由此前的3小时24分缩短到1小时53分;北京经沈阳至长白山,旅行时间也由5小时56分缩短到4小时33分。

沈白高铁客舱内的播报大屏。人民网记者 李洋摄

沈白高铁客舱内的播报大屏。人民网记者 李洋摄

作为国家“十四五”规划重点项目,沈白高铁被定义为“八纵八横”主通道重要连接线。观察线路图,沈白高铁自沈阳北站引出后,一路向东北蜿蜒,经抚顺、通化、白山、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等5个地市(州)后,终至长白山站。

从区域路网观之,沈白高铁向南与京哈、秦沈、沈大、沈丹高铁衔接,向北与敦白高铁、规划的敦牡高铁、牡佳高铁依次相连,构建起东北地区南北贯通、东西互联的高铁网络,缩短了东北与其他地区的时空距离。

从地区发展看,沈白高铁一举结束辽宁抚顺、吉林通化和白山不通高铁的历史,辽宁省成为东北地区首个“市市通高铁”的省份、吉林长春也通过该线路能直达省内的通化和白山。

互联的高铁网络正重塑着区域发展的格局,时空距离的压缩带来了资源要素的加速流动:

在通化高铁站,工作人员将装载人参、鹿茸、灵芝孢子粉等货品的高铁快件装上G944次高铁列车,3.5小时后,这些货物将抵达目的地北京朝阳站。

在白山市三道沟镇“鸭绿江渔猎文化小城镇”,养鱼大户张绍刚正在给活鱼打包注氧:“过去挨家挨户推销都卖不完,现在这些鱼‘坐’上高铁,晚上就能端上城市居民的餐桌。”

如今,借助沈白高铁,长白山人参、延边泡菜、通化葡萄酒、抚顺麻辣拌等“东北特色好物”能更快地走向全国市场。通化市做直播电商的殷巨江说得实在:“过去山货运输慢,新鲜度打折,客户犹豫,现在有了‘高铁速度’,客户收到货复购率明显高了”。

沈白高铁的开通也让临近的地区借势“出圈”,在距离通化高铁站不到一个小时车程吉林梅河口,当地正全力打造“短剧之都”。依托沈白高铁带来的交通便利性与人才、资源集聚效应,目前,已有4个剧组完成了4部短剧的拍摄工作,3部新剧正处于筹备阶段,累计吸引400余名影视行业从业者参与其中,一条“高铁串起的影视产业链”已初步形成,为城市产业转型注入新活力。

行进在林海雪原的沈白高铁列车。孙立君 摄

行进在林海雪原的沈白高铁列车。孙立君 摄

时空压缩效应正以“轨道之力”深刻影响着辽、吉两省经济发展的格局。时间成本更低了、社会的运行效率更高了、生产要素重组更便捷了……沈白高铁产生了“乘数效应”,让“交通线”转化为“发展带”,这条高铁大动脉正在为东北区域发展注入鲜活动力。

“得劲儿!在“诗和远方”展现硬核实力

当智能“复兴号”动车组穿行于沈白高铁全线的85座隧道和175座桥梁时,温暖舒适的客舱内,正在上演着旅行的欢乐。

沈白高铁列车上奏响“文化交响曲”。人民网记者 李洋摄

沈白高铁列车上奏响“文化交响曲”。人民网记者 李洋摄

乘客肖楠说:“坐沈白高铁,用东北话形容叫‘得劲儿’。”

这种“得劲儿”在于列车的“稳”——

这一路,“稳”来之不易!建设者们要攻克重重难关:沿线地质构造复杂,需穿越11条断裂带;东北冬季极端气温可达零下40摄氏度,年有效施工期不足200天。

围岩破碎、地水突涌,建设者就采用多维立体式群洞泄水方案;河流纵横,国道交错,施工方就用挂篮兜底防护,在悬浇施工中拦截每一粒坠物;冬季严寒,工期缩短,工程师就加热砂石骨料,智能保温养护,优化抗冻配方,使混凝土强度达标率达99.8%。

沈阳高铁基础设施段安全生产指挥中心监控屏上显示的沈白高铁实时画面。人民网记者 李洋摄

沈阳高铁基础设施段安全生产指挥中心监控屏上显示的沈白高铁实时画面。人民网记者 李洋摄

在沈阳高铁基础设施段安全生产指挥中心的巨幅监控屏上,沈白高铁线路的实时数据一目了然,工作人员可利用卫星云图和雷达图进行“观云追雨、识水盯图”,全方位保障沈白高铁在“稳”中运行。

这种“得劲儿”在于暖心的服务——

客舱内,乘务人员经过了英语、手语、朝鲜语及民俗文化培训,“温馨服务百宝箱”备齐了旅客常用物品,一处处服务细节做到极致。车站里,长白山站6600平方米的候车区域内,文创集市、78米浮雕长卷营造出“车至长白即景区,入站如入山水画”的氛围。抚顺站以“雷锋精神”为主题打造文化车站,“雷锋服务台”暖心值守,免费充电桩、母婴室等便民设施一应俱全,服务人员用细致的服务传递东北人的豪爽与真诚,让游客出行满是暖意。

抚顺高铁站“雷锋服务台”。人民网记者 李洋摄

抚顺高铁站“雷锋服务台”。人民网记者 李洋摄

随着火热的冰雪季正式开启,沈白高铁也将迎来运行以来的首个冰雪季“大考”。

“已做好充分的准备!”沈阳客运段动车二队党总支书记李晶介绍,“雪季到来,我们专门为滑雪爱好者提供滑雪板、雪鞋等存放空间,为南方可爱的‘小金豆们’准备了足量的暖身贴,此外还为部分车厢装饰了冰雪元素,让游客进入列车就能感受到冰雪元素带来的氛围感。”

沈白高铁列车上装饰的“畅滑粉雪”窗花。人民网记者 李洋摄

沈白高铁列车上装饰的“畅滑粉雪”窗花。人民网记者 李洋摄

在长白山高铁站,也专门为重点旅客、携带滑雪板的游客开设检票与安检绿色通道。“我们还升级了出站‘暖暖屋’,让旅客能在舒适环境中更换保暖衣物。在服务台,配备姜茶、暖贴、冻伤膏等防寒物资,为旅客驱散寒意。”延吉车务段站长姜泽湖介绍道。

这种“得劲儿”还在于鲜明的绿色底色——

为了给长白山保护区的野生动物打造一个不受高铁运行干扰的宁静家园,在沈白高铁沿线的绿水青山间,27976平方米隔声窗和83579延米声屏障,以“微穿孔+阻尼层”复合结构降噪静音,让动车“不动声色”飞驰而过,构筑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静音走廊”。

如今,坐在舒适的车厢内,窗外美景掠过,脚下是诗和远方,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舒适体验,背后凝结着无数建设者的智慧与汗水,彰显了中国高铁的“硬核实力”。

整洁舒适的长白山高铁站。人民网记者 李洋摄

整洁舒适的长白山高铁站。人民网记者 李洋摄

飞驰的列车、温馨的服务、联通的经济,共同构成了沈白高铁的完整图景。它不仅仅是一条交通线,更是一条技术线、温情线、经济线。它的开通,标志着东北大地迎来了一次基础设施、服务品质与经济发展的全面升级。列车终将到站,但它所开启的关于速度、温度与深度的全新体验,正持续引领着东北振兴迈向新征程。

(新媒体责编:于志平)


注:本文转载自人民网-吉林频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