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产业园。(河北日报资料片) 耿辉摄

10月22日,蓝箭鸿擎(雄安)空间科技有限公司卫星智能制造中试基地内,首颗“雄安造”卫星完成生产下线。图为卫星智能自动化产线。 李畅摄

梅卡曼德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办公区,工作人员演示“AI+机器人”新产品。刘光昱摄

在雄安百信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智能制造车间内,AGV智能搬运机器人正在按照设定路线自动运送工装板。 李畅摄

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的咖啡厅里,每天都能产生许多创新的点子和合作的意向。刘光昱摄

图为雄安人工智能产业园。 李畅摄
梦想之城,要素聚集;创新动能,澎湃激荡。
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雄安新区考察并主持召开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建设座谈会时强调:“要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各领域改革开放前沿政策措施和具有前瞻性的创新试点示范项目在雄安落地,努力建设新功能、形成新形象、发展新产业、聚集新人才、构建新机制,使雄安新区成为新时代的创新高地和创业热土。”
“十四五”以来,雄安新区把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新材料三大产业,搭建平台、构建场景、汇聚资源,一条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正在加速形成。
如今,空天信息、人工智能、数字科技等领域200余家企业落户雄安,31栋主题楼宇签约企业707家,六大产业集聚区初具规模。一座创新驱动、引领未来的现代化新城,正以昂扬姿态,奋力打造先进产业的集聚地。
强化原始创新,锻造核心策源能力
原始创新是科技创新的“总开关”,是引领发展的原动力。
雄安坚持把原始创新作为创新链的源头活水,积极布局国家级战略科技力量,为产业跨越发展注入根基性支撑。
10月19日,走进雄安科创中心中试基地,北京煜鼎增材制造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煜鼎增材”)的生产线正高速运转。该公司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华明核心技术团队共同设立。公司在国际上率先在钛合金、超高强度钢等高性能大型关键金属构件激光增材制造工艺、装备、材料和应用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
2024年9月,煜鼎增材总部暨“大型金属构件增材制造国家工程实验室”整体迁至雄安,为新区原始创新再添重量级平台。
“高性能金属结构材料增材制造技术,可突破传统熔化冶金与铸锻成形技术的原理性限制,实现重大装备高性能金属结构新材料的高效制备,使高品质大规格材料、大型复杂结构实现绿色智能制造。”王华明院士介绍。
在更广阔的空天、光电、医学等领域,雄安也正积极布局原始创新的关键落子——
雄安创新研究院和雄安空天实验室(空天飞行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聚焦空天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勇闯科技“无人区”;国家半导体激光技术创新中心,致力于打造光电集成与先进激光制造的技术策源地;国家量子科学实验室,聚焦量子计算与通信开展前沿基础研究……这些高水平科研机构的落地,为打造全球创新高地提供坚实的支撑。
原始创新,是点燃整个创新链条的第一簇火花。瞄准这一战略支点,雄安新区依托国家级科研力量,通过整体搬迁、设立分支机构等灵活方式,推动一批高水平科研机构落子布局。
当下,大科学装置、全国重点实验室、顶尖科学家团队等“国字号”创新平台,已在新区扎根生长。清华大学高端装备界面全国重点实验室、航天科工全国重点实验室等一批高能级平台,正在紧密对接、加速落地。
与此同时,一批支撑产业创新的公共技术平台建设蹄疾步稳——国家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雄安中心、一站式生物医药公共实验中心、商业航天测试中心等加快建设;与高校、院所、高新技术企业共建的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工程技术中心也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
这些密集布局、相互支撑的创新平台,共同构筑起雄安原始创新的“四梁八柱”,为打造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重要策源地,夯下坚实基座。
完善创新体系,培育产业成长沃土
近日,蓝箭鸿擎(雄安)空间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雄安鸿擎科技”)卫星智能制造中试基地正式落成,首颗“雄安造”卫星——“雄安一号”(鸿鹄技术验证星)完成生产下线。这标志着雄安新区空天信息产业智能制造能力实现了“从0到1”的重大跨越,有望吸引卫星互联网产业链企业加速聚集。
2024年,随着中国星网入驻,中国空天信息和卫星互联网创新联盟揭牌,雄安首条完整的创新主链条宣告形成。截至目前,已有60余家空天信息企业落子雄安。
此次“雄安一号”下线,是雄安新区精心培育创新沃土的生动注脚。
为了让更多“从0到1”的突破在此涌现,雄安新区持续完善创新体系、厚植创新土壤、搭建创新载体,让优质资源不仅“走进来”,更能“留下来”“长起来”。
10月的雄安,秋意渐浓,雄安科创中心中试基地里却是一番火热景象。在北京普龙科技的展厅内,一台挂轨式AI巡检机器人正沿轨道平稳滑行,技术人员俯身调试,神情专注。
“这款产品已广泛应用在电力配电房等室内场景。”公司销售经理董鑫介绍。作为一家专精特新企业,普龙科技自2023年9月入驻以来,迅速融入新区创新生态,成为雄安平台赋能企业成长的生动缩影。
放眼整个新区,像中试基地这样的创新载体正不断“上新”。截至目前,科创中心、软创街区等十余个平台陆续投用,它们不仅是技术的孵化器,更成为科技企业茁壮成长的温暖摇篮。
在这里,创新链与产业链相向而行、深度融合,不断碰撞出耀眼的火花。
“机器人正变得‘眼明心亮、手脚灵巧’,在工业物流与多元服务领域大显身手。”今年6月,在雄安2025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创新发展活动上,梅卡曼德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丁有爽,向与会者描绘着具身智能技术的广阔前景。
作为全球AI+机器人领域的独角兽企业,梅卡曼德于去年9月签约落户雄安。丁有爽表示,愿与合作伙伴一道,在这片热土上播种梦想、共创未来。
企业的信心,离不开雄安新区前瞻布局的产业生态。今年7月,雄安新区发布《关于组织申报新区机器人应用场景示范项目的通知》,明确提出在七大领域支持机器人应用场景建设,并以创新的“双向”奖励机制激发活力。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正在这片热土上加速汇聚、生根发芽。
产业生态的活力,往往就蕴藏在看似偶然的“邻里互助”之中。
今年2月,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内,一场新年首秀——2025年新产品新技术发布会如期举行。入驻仅半年的雄安易融科技有限公司,带着他们的最新成果站到了台前。
“我们是一家从北京而来的企业,选择落户这个‘村’,正是看中了‘心理咨询+科技’这片新蓝海。没想到入‘村’才半年,就通过‘楼下邻居’解决了平台上线的大难题,真是意想不到的收获。”公司负责人王晗回忆道。
他口中的“楼下邻居”,正是同在一栋楼里办公的憨猴科技。在这场携手同行中,易融科技贡献出丰富的心理咨询案例与数据资源,憨猴科技则以其技术专长,共同构建起垂直领域的大模型。传统的心理咨询,因现代科技的融入而焕发新生;物理上的“上下楼”,就这样成了产业链上紧密衔接的“上下游”。
“上下楼”就是“上下游”,新区正将一颗颗创新明珠串珠成链,推动产业链高效聚集。截至目前,雄安新区31栋主题楼宇已吸纳707家企业入驻。
在雄安,场景不仅是技术的试金石,更是城市功能的有机组成部分。“每解锁一个场景,就是打开一扇通向未来的大门”。
两届雄安未来之城场景汇的成功举办,映照出这片热土对创新元素的强大引力。
跃动的数字是最有力的证明:刚刚落幕的第二届场景汇赛事,自2024年10月启动,便吸引了全国30个省(区、市)的2702家企业团队携3490项创新成果奔赴而来。参赛规模较首届实现近两倍增长,澎湃的“雄安磁力”清晰可见。最终,656家团队的736项作品脱颖而出,斩获殊荣。
更为可贵的是,创新火花正迅速转化为产业落地的星火。截至目前,赛事成果已催生32家企业扎根雄安、布局河北,另有56家获奖企业明确了近期落地计划,一条从创意赛场到经济主战场的快速通道,已然铺就。科技成果转化,关键在服务,核心在生态。雄安新区正以专业化服务打通创新成果走向产业的“最后一公里”——
走进雄安科创中心、中关村科技园等平台载体,浓厚的创新气息扑面而来。这里构建了分级分类的培育体系,为企业提供从空间选址、融资对接到创业辅导的全链条服务,一批高成长型科技企业在此破茧成蝶。
目光放远,一张覆盖成果转化全流程的服务网络正在新区铺开——技术转移机构、创新驿站、合同认定登记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评估、咨询、专利代理等专业服务蓬勃发展,为创新活水畅通流转疏通了渠道。
雏形已现,链条渐成。一条根植于服务、成长于沃土的完整创新生态链,正在雄安大地舒展脉络,奔涌向前。
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一流的营商环境,是汇聚顶尖创新要素的前提。通过精准的政策供给和贴心的服务保障,雄安新区正成为吸引创新要素的“强磁场”和成就梦想的“理想城”。
“其实,这一年来我们多次感受到各种温暖。”北京振徽节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人力资源行政总监韩晓伟说。从北京搬迁到雄安整一年的他,对这里的服务效率印象深刻。
“我们仅在线上提交了一次材料,一周内就完成了所有手续。连公司的合同谈判都没受影响,因为我们企业名称没变,业务可以无缝衔接。”韩晓伟用“惊喜”形容这种效率。
不到一个月时间,振徽节能作为首批跨省全流程线上迁移的企业,将注册地址、资质、社保账户等全部平移至雄安新区。
服务的温度,体现在企业办事的体验里,也融于新城建设的细节中。
从北京疏迁而来的振徽节能公司,体验了“拎包入驻”的顺畅,企业名称与高新技术资质无缝延续;中国中铁雄安区域总部的员工,在“疏解服务到家”活动中畅谈心声,诉求被一一聆听、及时回应;河北雄安元融智能科技在场景汇大赛获奖后,仅用一周便完成落户,全链条服务为其创业之路按下“加速键”……这些涓滴细节,汇聚成河,映照出雄安新区诚意满满的服务暖流。
这股暖流背后,是新区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的系统发力。2024年以来,雄安积极响应国家“高效办成一件事”部署,精准聚焦企业群众办事中的堵点、难点,创新推出一系列集成化服务。截至目前,新区已完成两批共21项国家级改革任务,实现跑动次数、办理环节、申报材料、办理时限“四个大幅精简”,政务服务的效率与体验实现双重跃升。
“所有事项都可以实行网上申请,而且大部分已经做到全流程网办。”雄安新区营商环境局政策法规处负责人靳惠以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为例介绍,目前新区已经实现了工程建设项目从项目申报到项目竣工验收全生命周期业务协同网上办理,审批数据同步推送。
政策活水,精准浇灌,雄安新区的创新生态由此枝繁叶茂。围绕企业成长全周期,新区接连出台《支持企业创新发展若干措施》及“空天信息十条”“软件与信息服务十条”“鸿蒙十条”等一批靶向精准的“政策包”,实施“雄才计划”,重磅推出“雄才十六条”,以真金白银与真心实意,广纳天下英才,激发创新活力。
“在中央一揽子政策的有力支撑下,新区在创新视野、资源集聚、成果转化和制度突破上均迈出了关键步伐。”雄安新区改革发展局局长王彦伟表示,新区正以“六链融合”为引领,系统构建“四个三”科技创新体系,加速实现“汇创新、谋赛道、聚产业”的良性循环。
如今,从“百家院所行”到“千企雄安行”,从“创新周”到“创业大赛”……各类创新主体在未来之城交汇涌动,创新创业的浓度与日俱增。
创新浪潮奔涌不息,未来之城活力迸发。“下一步,我们将把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实到行动中,坚持承接、服务、配套疏解协同推进,以央企总部、二三级公司与创新板块为重点,吸引集聚一批代表新质生产力的链主企业和生态企业。依托自贸试验区、综保区等平台,推动贸易创新发展,为跨越式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贡献力量!”雄安新区商务和投资促进局副局长、自贸试验区管委会负责人、投资促进服务中心主任宋立锋说。(曹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