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生命之源,亦是发展之基。在安徽省滁州市南谯区,“谯”字自带“四点水”。“十四五”期间,南谯区在工业、农业、科创、民生四大关键领域持续发力,成就斐然。这四大领域如水般灵动、滋养、融合,汇聚成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力。
“十四五”收官之际,为全景展现五年来南谯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与宝贵经验,人民网安徽频道推出系列报道,记录奋进足迹,解读发展密码,呈现南谯大地上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
孟冬时节,滁州市南谯区的田野间弥漫着播种的希望。在沙河镇的农田里,农机轰鸣,农户们正抢抓农时播种冬小麦。“全镇计划播种小麦2.4万亩,目前已完成35%,油菜播种进度更是超过126%。”沙河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的技术人员介绍道。
这忙碌而有序的场景,是南谯区全力保障粮食安全、夯实农业根基的生动缩影。
“十四五”期间,南谯区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58.04万亩,总产达22.68万吨,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全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达38万亩,农机总动力提升至42.5万千瓦,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9%。一串串扎实的数据,见证了这片土地从“藏粮于地”到“藏粮于技”的深刻变革。
智慧工厂点亮“菌业革命”
如果说粮食安全是农业的根基,那么产业升级则是乡村振兴的引擎。
走进滁州丰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智慧工厂,仿佛置身于一座“农业科技馆”。在标准化的无尘车间里,传感器实时监测温湿度、光照和二氧化碳浓度,智能系统精准模拟自然季节变化,为金针菇生长创造最佳环境。
“我们引进了智能装瓶机、灭菌锅等设备,搭建了全自动化生产线。”滁州丰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厂长胡星介绍,通过“智菌云控”系统,金针菇生长周期从传统的70天缩短至50天,优品率提升至85%以上。

滁州丰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智能化生产线,正在加工金针菇。人民网记者 周坤摄
如今这座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的数字化工厂,每日可产出70吨鲜品金针菇,年产值超3亿元,产品远销东南亚、欧洲市场。
丰科的崛起,是南谯区打造长三角绿色食品加工供应基地的精彩注脚。“十四五”期间,南谯区累计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家,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23家。通过“链式思维”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南谯区正加快构建从种植、加工到科研、销售的全产业链体系。
滁菊绽放“新质”之花
产业升级的浪潮中,传统农业产业如何焕发新生?南谯区的滁菊故事给出了答案。
在南谯区大柳镇曲亭村的千亩菊田里,饱满的花蕾迎风摇曳。“马上就可以集中采收了!”当地农技专家、安徽盛柳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刘铭璇望着连片的菊田,眼中充满期待。
2018年,刘铭璇大学毕业返乡创业,聚焦于滁菊产业种植生产,推动滁菊产业从“规模扩张”转向“品质提升”。
该公司在曲亭村流转土地260余亩,建设种苗培育基地、烘干机房和冷库,并与安徽农业大学专家团队合作,开展品种改良和绿色种植。创新性的“按干花品质定价”收购模式,既保障了农户收益,也提升了原料优品率。
更令人惊喜的是,滁菊的价值正被深度挖掘。“能做茶品的滁菊只占四成,剩下的花、茎、叶我们都在开发新产品。”刘铭璇说。
目前,该企业已推出滁菊精油、蒸汽眼罩等深加工产品,与滁州学院合作的洗手液配方也即将落地。通过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一朵小小的滁菊串联起种植、加工、科研、文旅融合的全产业链,成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鲜活实践。
从“丰收画卷”到“共富蓝图”
南谯区的农业现代化之路,不仅体现在粮食安全的根基稳固、产业体系的优化升级,更蕴含在“共富工坊”的探索中。目前,南谯区已培育6家“共富工坊”,带动近千名农村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就业,人均年增收约1.5万元。
在施集镇井楠村,“茶韵楠山”工坊盘活闲置农房,发展休闲农业与精品民宿,2024年经营收入超350万元;乌衣镇双庙村的八湾“共富工坊”则通过稻虾共养、文旅休闲等多元业态,推动村集体经济收入较2019年增长近7倍。

在南谯区的佳茂食品生产车间,工作人员正在包装加工好的面条。人民网记者 周坤摄
“十五五”期间,南谯区将继续以粮食安全为基、科技创新为翼、全链融合为径,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迈上新台阶。到2030年,全区粮食产量将稳定在23万吨以上,农产品加工与农业总产值比力争达3.25: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5万元。
从保障“粮袋子”到丰富“菜篮子”,从智慧工厂到共富工坊,南谯区正以“农”墨重彩,在皖东大地上书写着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壮美画卷。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