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干60天,乌兰察布市冲劲十足:四子王旗1万吨马铃薯全粉加工项目投产,远景蒙新集团商都超大型叶片智造基地正式投产,内蒙古华电中车商都产业园30万千瓦绿电供电项目升压站倒送电一次成功……这一切源于该市聚焦短板,精准发力,通过“小切口”微改革,推动营商环境优化,持续转化为产业发展的速度。
建立联审联批机制,加速项目落地。“迅速组织重大项目审批环节业务骨干集中办公,提高项目审批效率。”近日,在乌兰察布市政府常务会议上,市政府主要领导对重大项目联审联批进行安排部署,乌兰察布市各有关部门迅速落实,形成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8个项目审批单位业务骨干到市政务服务大厅集中办公,运行市重大项目联审联批工作机制。截至目前,2025年全市重大项目已开复工235个,开复工率达95%。
强化人才支撑,深化产教融合。该市围绕大数据、铁合金、农牧业、文旅等重点产业开展针对性培训累计1.14万人;为打通技能型人才培养通道,积极推进“岗位+培训+评价+就业”全链条联动,全市技能人才总量达17.3万人,同时该市还创新拓展“政务+线上帮办”服务模式,建立“政务+就业”联动机制,搭建“招聘+择业”帮办平台,推出“政务+带岗+市场准入帮办代办直播”服务,已累计为700余人次提供实时政策与业务答疑。紧扣“草原云谷”发展定位,乌兰察布市持续深化算力产业人才培养,北疆算力研究院于今年9月成功获批自治区级“数智算力融合产业技术工程化中心”;与此同时,乌兰察布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与联想集团携手创办联想工程师学院,华为公司联合察哈尔高新技术开发区、乌兰察布职业学院共同组建草原云谷数字智能产教联合体,多方协力,全力打造国内一流的产教融合示范样板。
精准对接银企需求,优化融资服务。资金的精准“滴灌”,是企业发展的关键活水。为强化银企资金供需精准对接,乌兰察布市组织开展千企万户大走访,2025年已累计走访小微、个体等经营主体13.21万户;并举办农牧业、大数据、文旅等行业专场对接会85场,累计达成融资意向175.79亿元,实现授信金额59.33亿元。各有关部门主动靠前服务,为银行和企业搭建融资需求推送机制,通过“线上+线下”双通道,实时将企业融资诉求推送至金融机构。截至目前,各银行机构对“重点融资需求册”企业的对接覆盖率已达100%,累计投放贷款14.22亿元。
健全帮办代办体系,精准提供惠企服务。该市持续健全帮办代办体系,提供“保姆式”服务。通过创新打造集市场准入、项目审批、惠企政策咨询兑现、金融法律咨询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企业服务专区,构建起市县12个专区纵向联动、市直20个部门横向协作的服务企业工作格局,并组建293人的投资项目帮办代办队伍,将服务触角延伸至“最后一公里”。2025年,该市县两级帮代办队伍共为89个重大项目、587个一般项目提供审批前置辅导、全过程咨询、线上辅助填报等服务,并为1673个市场准入类经营主体提供线上帮办服务。
构建多元监督体系,推行柔性执法模式。为构建公开透明可预期的发展环境,乌兰察布市还着力打造多元参与、高效响应的监督反馈体系,创新实施“3+7+365”链式护航服务机制,一方面,建立12345热线中心企业服务专属知识库,更新完善企业知识2147条,累计受理全市涉企诉求565件,已办结525件,办结率达到92.92%,满意率100%;另一方面,创新开展“两代表一委员”政务服务开放日,特邀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担任政务服务监督员,深入政务服务大厅“沉浸式体验”监督,已组织开展30个批次监督活动。
好的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竞争力,该市已形成显著的“链”式集聚效应: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快速崛起,已落地67个数据中心,总投资超2600亿元,已成为“东数西算”新标杆;“原味乌兰察布”品牌价值显著提升,“乌兰察布燕麦”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487.1亿元,同比增长175.34%;绿色铁合金产业规模持续领跑,铁合金产量达1131万吨,占全区产量72%,占全国产量31%,产业规模三年蝉联全国第一。 (记者 皇甫美鲜 通讯员 王晓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