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公关世界新闻网 /《公关世界》杂志社官网官方网站!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理论前沿
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前沿 - 内容展示
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时间:2025年11月25日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浏览:6      

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许昆林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对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作出重要部署。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必须认真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

  一、深刻认识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的重大意义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业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关系国计民生,关系现代化建设全局,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依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实体经济为支撑、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现代服务业为依托的完整有机体,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正处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时期,具有高技术、高人力资本、高附加值特征的现代服务业,通过将专业化服务嵌入产业链各环节,促进产业体系分工深化、成本有效降低、生产效率大幅提高、价值链向高端攀升,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愈加重要的驱动作用。必须以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为关键突破口,深度挖掘和充分释放服务业技术扩散、链条延伸、价值创造等叠加效应,筑牢现代化产业体系“四梁八柱”。

  (二)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是建设强大国内市场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也是大国经济优势所在。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在稳定性和长期成长性,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实现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国际经验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后,居民消费结构将由商品消费为主向商品和服务消费并重转变,同时产业结构升级、人口结构变化也会带来对服务业的巨大需求。2024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约1.34万美元,产业转型步伐加快、城镇化率稳步提升、中等收入群体稳步扩大、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等结构性变化趋势明显,服务业迎来扩能提质的广阔空间。必须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加快推进服务业新业态培育、新技术应用、新领域拓展,不断增强内需增长动能。

  (三)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是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有力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服务业融通千行百业、关乎千家万户,既是居民就业的主要载体,也是居民服务的主要供给者,与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服务业量大面广、劳动密集,就业创业带动能力强,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促进了居民增收。提升居民服务供给质量、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需要加快发展健康、养老、育幼、文化、旅游、体育、家政等服务业。必须加快推动服务业扩大供给、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增加服务业的就业包容性,提供更为丰富、更加普惠的服务产品,让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四)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是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重要抓手。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服务贸易是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业是国际经贸合作的重要领域。随着互联网、数字技术快速渗透应用,跨境电商、数字贸易、价值链贸易等服务贸易模式快速发展,服务业成为引领和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同时,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经济贸易秩序遇到严峻挑战,服务业日益成为全球产业竞争的新领域和经贸规则重构的新焦点。必须以服务业为重点进一步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以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深化产业链供应链合作,进一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

  二、我国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具有坚实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加强服务业改革发展顶层设计,部署出台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培育服务新业态新模式、扩大服务业开放、推进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的政策措施,推动服务业呈现规模大幅跃升、质效不断提升、新动能蓬勃发展的良好格局。

  (一)总量显著扩大,经济增长主动力作用更加巩固。服务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24.5万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76.6万亿元,服务业增加值2012年首次超过第二产业,2015年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首次超过50%,并保持稳中有升的良好态势。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2014年达到49.9%,2024年达到56.2%,比2012年提高10.4个百分点。服务业经营主体活力迸发,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显示,服务业法人单位5年间增加922.2万个,增长53.7%。

  (二)结构不断优化,发展质量效益不断提升。服务业结构更趋优化、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现代服务业成为带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2024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8.3%、12.9%和7.4%,均比2012年有较大幅度提高。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速多年来明显高于服务业整体水平,生活性服务业短板加快补齐、结构趋于合理并不断向高品质延伸,文娱休闲等服务消费更加普及,公共服务业稳步发展,节能环保等新兴服务业方兴未艾。

  (三)带动就业明显,民生保障和居民服务消费支撑作用充分发挥。2013—2024年,服务业就业人员累计增加约8400万人。2024年服务业就业人员近3.6亿人,占全国就业人员的比重为48.8%,比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占比分别高出26.6、19.8个百分点。就业扩大和收入增长带来的消费升级需求得到更好满足,健康、体育、文化、家政等服务业快速发展,“一老一小”服务体系加速建设。2013—2024年,全国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年均增长8.6%,占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重从39.7%上升到46.1%。

  (四)融合不断深化,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速涌现。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业态多元、模式多样,“数据要素×”、“人工智能+”服务的经济形态、商业模式越来越丰富。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实际生产,工业云、移动O2O等新型生产组织形态加快发展,推动产业链延链增值、数智化水平提升。电子商务、金融科技、智慧物流、智慧出行等领域蓬勃发展。“村BA”、“苏超”等文体旅商多元深度融合创新实践,展现了服务业融合发展的蓬勃动能和巨大潜力。

  (五)开放纵深推进,服务贸易规模质量同步提升。2012—2024年,我国服务进出口总额从约3万亿元增长到超过7.5万亿元,规模跃升至世界前列。服务业特别是知识密集型服务出口竞争力显著提升,2024年服务出口额达到31756亿元,比2012年增长超过150%,增速快于服务进口额。服务业吸收外资占全国实际使用外资比重约七成,多年来一直是我国最大的外资流入领域,高技术服务业等成为外商来华投资的热点领域。

  同时也要看到,服务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生产性服务业规模化专业化水平还不够高;生活性服务业存在有效供给不足、便利共享不够、质量标准不高、人才支撑不强等问题,还不能很好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服务业龙头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偏少;支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体系还不完善;服务业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仍需拓展等。

  三、全面落实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的重大任务

  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建议》的部署要求,将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作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聚焦产业转型升级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创新驱动、深度融合、市场主导、改革开放,推动服务业品质更优、效率更高、创新动能更强、开放水平更高、市场环境更佳,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一)实施服务业扩能提质行动。坚持扩能提质并重,在壮大服务业规模的同时推动服务业发展质量持续提升。分领域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促进前端转化、中端融合、后端增值,提升面向制造业的专业化、社会化、综合性服务能力。促进生活性服务业高品质、多样化、便利化发展,提升公共服务基础能力,优化公共服务设施和机构布局,围绕“一老一小”等供需矛盾突出领域扩大普惠性生活服务供给,聚焦居民消费升级方向增加改善型服务供给,培育服务消费新亮点。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将文旅产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大幅扩大优质经营主体,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质量水平高、引领作用大的优质服务业骨干企业,促进中小微服务业企业朝着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推进服务业数智化,支持数智技术在生产性服务业层面广泛应用,丰富生活性服务业数字化应用场景,推行普惠性“上云用数赋智”。深入推进服务业绿色化转型,促进环境服务业健康发展。支持吸纳就业能力强的批发零售、交通运输等服务业发展,完善支持服务业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创业就业政策,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创新发展。

  (二)深化服务业改革开放。这不仅有利于增强我国服务业发展动能、提高服务贸易质量,也有利于推动我国产业链价值链向高端攀升。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扩大服务业市场准入和开放领域。有序放宽服务业准入限制,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研究推动进一步扩大增值电信、生物技术、外商独资医院等领域开放试点,有序扩大教育、文化领域自主开放。破除跨地区经营行政壁垒,推进服务领域不同地区和行业标准、规则、政策协调统一。大力推进“产品+服务”出口模式创新,探索跨境服务等跟随中国制造“出海”有效路径,加快发展以离岸外包为重点的跨境服务业。鼓励专业服务机构提升国际化服务能力,加快培育服务贸易数字化新动能,促进数字贸易创新发展。推进服务业开放制度创新,更好发挥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示范带动作用,深化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示范,提高电信服务、医疗康养、金融等领域开放水平。办好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等重大活动。

  (三)全面增强服务业融合发展质效。融合化是全球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和必然趋势,也是服务业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提升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水平,围绕制造业共性服务需求,促进“服务+制造”融合创新,推动制造业企业向“产品+服务”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鼓励服务业企业通过委托制造、品牌授权等方式向制造环节拓展,加快形成服务企业与制造企业嵌入式、协同化融合发展模式。促进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培育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创新环节托管和全程托管等服务模式,推动乡村产业多元化特色化发展。适应服务业各领域交叉渗透、交互作用、跨界融合的发展趋势,推进科技、信息、文化、体育、养老、家政、商贸等服务业融合互促,培育数字创意、特色文旅、智慧健康养老、法律科技等融合发展新模式新业态。

  (四)完善支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和基础制度。强化服务业发展要素保障,加大财税、金融、投资、土地、价格、人才等政策支持力度。统筹用好财政资金,创新支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工具。健全覆盖质量、标准、品牌等要素的融资增信体系,支持金融机构推出适合服务业中小企业的金融产品。加快补齐服务设施短板,积极扩大服务业投资。创新土地供给方式,合理保障各类服务业发展与结构调整的用地需求。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培养引进服务业紧缺人才。深化服务业监管改革,创新适应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的监管方式。加强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实施服务质量分级,引导优质优价。支持服务业企业实施品牌战略,鼓励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增强服务品牌国际影响力,提升中国服务品牌形象。健全服务业国家标准体系,研究制定数字消费、绿色消费等新型消费标准,积极主导或参与国际服务业标准制定。健全服务业统计监测体系,完善服务业发展统计监测和信息发布机制。


  《 人民日报 》( 2025年11月25日 09 版)

(新媒体责编:于志平)


注:本文转载自人民网-人民日报,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