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二十届中国经济论坛平行论坛2025数字经济大会的数智产品展示区。 |
![]() |
第二十届中国经济论坛“向海图强:海洋经济新展望”平行论坛现场。 |
![]() |
第二十届中国经济论坛“全球经贸新格局:出海的机遇与挑战”平行论坛现场。 |
加快数智融合 赋能高质量发展
人民网记者 章斐然
“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深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
2025年是推进数字中国建设10周年。10年来,中国数字经济迅速发展,数字技术赋能各行各业。尤其是近年来,数据要素价值加速释放、人工智能“热浪”迭起,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互动频繁。
11月18日,以“数智深融 共启新程”为主题,第二十届中国经济论坛平行论坛2025数字经济大会在广东广州南沙国际会展中心举行。与会嘉宾认为,数据要素、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融合创新,将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会上,人民网发布了“数字资产服务平台战略合作伙伴发展计划”,并上线人民网“语料社区”,展现主流媒体数智化转型成果。人民网数字资产服务平台具备图片、视频等数字资产的上传、展示、交易等功能,提供一站式数据资产管理服务,支持自有素材库内容一键转入、批量设置授权范围。人民网语料社区既是语料“厨房”,也是语料“超市”,通过搭建全模态人工智能语料制作平台和语料生态服务平台,实现语料的共创共享、开源协作、安全流转。
新型要素,价值凸显。与会嘉宾表示,随着数实融合从“实践探索”走向“集成创新”,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战略价值愈加凸显,需要尽快打通阻碍数据要素发挥“乘数效应”的堵点、卡点,促进产业效率提升、价值放大、创新加速。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总工程师敖立在主旨发言中表示,我国数据要素市场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数据制度体系建设持续加速,在数据应用等领域的产业实践探索多点开花,高质量数据集建设加速转型。
国家数据发展研究院数字科技与基础设施部主任时晓光表示,企业要把激励政策与自身转型需求结合,形成“政策赋能—技术创新—收益反哺”的良性循环,助力数据要素、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和理念深度融入数字经济发展各环节。
“要让数据流动起来,包括政务数据、企业数据和个人数据,从而赋能市域经济发展,通过单点突破实现整体创新。”广州数据集团董事长钟勇表示,技术、场景、生态集成是层层递进的关系,需要协同推进。
数智赋能,区域向“新”。广州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局长黄津在主旨发言中分享了广州依托数字广州建设根基,精心打造数字全运会的例子。她表示,广州将紧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机遇,以数智融合为引领,让城市治理更聪明,让城市服务更暖心,让经济发展更协调。
广州市南沙区副区长相阵迎表示,深入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不仅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选择,更是响应国家战略、抢占新一轮科技制高点的破题之举、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路径。南沙区拥有多重国家战略的叠加优势,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等高校提供智力支撑,龙头企业形成技术引领,期待更多企业选择南沙、扎根南沙。
创新实践,如火如荼。在数字中国建设从“夯基垒台”迈向“积厚成势”的关键阶段,人工智能作为催生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变量,正推动产业发展深度转型。大会上,来自产业界的嘉宾结合所在领域实践,展望“十五五”时期的发展机遇。
河南豫资开勒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史东浩认为,算力增长与数据价值释放已迈入“知识驱动”的新阶段。面对数据孤岛和安全合规的双重挑战,企业能够以算力底座为支撑,实现跨源数据的安全汇聚与智能治理,推动业务模式从“人找知识”转变为“知识找人”。
广东省横琴粤新链数智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汪千皓表示,人工智能决策引擎的出现重构了产业出海模式,传统制造业的工具化思维,已无法适配海外市场的新需求。
“技术是重要驱动力,要将技术落到真实场景中,找到商业化价值。”京东集团具身智能业务部总经理郑小丹表示,利用好技术解决现实场景中的各类问题,可以促进技术升级迭代,形成良性循环。要建立标准共识,加速产业升级;同时发挥牵引作用,带动企业各链条协同推进。
(陈键参与采写)
共绘海洋经济发展蓝图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王红茹 张 燕
11月18日,第二十届中国经济论坛中的“向海图强:海洋经济新展望”平行论坛在广东广州南沙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各界嘉宾汇聚一堂,聚焦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与综合治理等议题,共绘海洋经济发展蓝图。
“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坚持陆海统筹,提高经略海洋能力,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广州南沙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王巍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持续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推动海洋经济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李大海介绍,自2001年以来,全国海洋经济保持持续增长,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24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达到10.5万亿元,同比增长5.9%,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8%。
广州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邦成认为,在海洋经济发展蓝图中,港口是基石,其规模和实力不仅奠定了“港—产—城”联动发展的基础,更决定了发展的深度与广度。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副局长张汉泉表示,海洋是巨大的能源资源宝库,是保障我国能源资源安全的重要战略空间。海上新能源、高端制造等产业潜力巨大,是未来海洋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放眼全球,海洋治理格局正发生深刻变革,广东省自然资源厅海洋规划与经济处处长杨德倩认为,海洋已经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领域,“向海图强”已成为各沿海省份高质量发展的共同选择。
“十五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海洋经济的发展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从国内看,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李大海认为,随着海洋经济规模持续扩大,近海资源衰退、环境污染与产业用海矛盾日益突出,要进一步探索如何更好开发海洋资源,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从国际看,海洋经济作为外向型产业,受国际规则与外部环境影响显著,发展不确定性增强。广东省律师协会海事海商专业委员会委员王晶认为,当前国内外规则衔接仍存在障碍。例如,国内造船企业遵循国内船舶建造标准,但产品若要进入欧盟市场,则须额外通过欧盟CE认证。不少中小型船企缺乏相应能力,导致出海受阻。
面对上述挑战,多位专家和从业者从不同角度提出对策建议。
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自然资源部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研究员、原所长张海文认为应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在推动传统海洋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积极培育环境友好型的新技术、新装备与新企业,重塑传统产业竞争力。
针对海域资源衰退与产业冲突问题,李大海建议加快培育海洋经济新动能,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强化科技创新与人才队伍建设,重视高端技术人才培养,加强技术研发与应用,推动海洋科技从“跟随型”向“引领型”转变。
深海智人(广州)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马亦鸣认为,应重点发展深海机器人等深海高端装备,将其作为深海经济与海洋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组成部分。
在合规体系建设方面,王晶建议企业应事前构建廉政、数据与生态“三道合规防线”,做好前置合规管理。前期投入看似增加成本,实则可以助力企业在出海过程中规避风险、减少损失。
中国企业加速融入全球价值链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孙 冰 谢 玮
“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引导产业链供应链合理有序跨境布局”。
11月18日,第二十届中国经济论坛“全球经贸新格局:出海的机遇与挑战”平行论坛在广东广州南沙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本次平行论坛聚焦全球贸易形势下的中国企业出海策略,邀请各领域代表共话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新机遇、新挑战。
当前,全球经贸格局加速重构,各国经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海外市场已经成为中国企业寻找增长点的重要方向。
海关总署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33.61万亿元,同比增长4%。其中出口19.95万亿元,同比增长7.1%。
出海不仅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广阔增量空间,中国积极推动的数字贸易、绿色转型和全球服务贸易也给全球贸易带来了可持续发展的新机遇。
与会嘉宾认为,全球化浪潮推动中国企业深度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国企业也正在从“产品出海”向“品牌出海”“产业链出海”乃至“生态共建”升级,中国企业加速融入全球价值链。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领域和模式也更加多元,从传统的产品和服务出海,拓展至文化出海——从网络文学、网络游戏到潮玩IP等。数智赋能,让企业的出海之路越来越出彩。
此次论坛在广东举办,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企业“走出去”起步早、规模大、成效多。
“如何把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中国企业出海第一站?”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理事长、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共政策学院院长郑永年的主题分享,引发参会嘉宾的共鸣。
郑永年认为,在制度、规则、服务、利益保护等多方面还需进一步努力,继续加强引导、完善管理、提供服务,进而有序、理性地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
当前全球经济贸易不确定性加剧,中国企业出海既面临新机遇,也需应对新挑战。逆全球化思潮抬头,贸易保护主义滋长,部分国家和地区在绿色标准、碳关税、数据安全等方面设置了更高门槛,导致中国企业到海外运营遭遇“水土不服”,影响企业布局海外。
广州市南沙区委副书记、区长岳阳认为,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需要一座强大的“母港”和一支专业的“护航编队”,为企业远航提供全链条支持和坚实保障。
岳阳以中国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基地为例分享经验。该基地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和《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作出的部署,也是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的创新探索。2023年10月,中国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基地启动并正式落户南沙,同时被列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务实合作项目清单。
圆桌讨论环节,来自中国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中心、香港贸易发展局、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广东省分公司、TCL、腾讯等各方嘉宾,聚焦中国企业出海的机遇与挑战,展开分享和交流。
与会嘉宾认为,在中国企业出海过程中,以新能源汽车、光伏储能等为代表的创新科技和绿色低碳产业表现亮眼。同时,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目的地,潜力巨大。
现场观众、深圳市护家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姚哲男认为,面对全球市场新格局,中国企业应坚持自主创新、筑牢技术根基,秉持文化自信。中小企业不仅可以创新应用技术,也可加入基础研究的赛道,持续提升国际竞争力。
《 人民日报 》( 2025年11月25日 1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