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公关世界新闻网 /《公关世界》杂志社官网官方网站!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文旅之家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旅之家 - 内容展示
新民大街“拆围”记
时间:2025年11月21日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浏览:14      
摘要: 华灯初上,吉林长春新民大街变身步行街,人流涌动、热闹非凡。“从前,这条路上连个歇脚的地方都没有。”坐在口袋公园长椅上的市民王建华说,“拆墙见景,这一拆,竟拆出一个长春的‘顶流地标’。”

吉林长春推动历史文化名街保护提升活化利用

新民大街“拆围”记

人民日报记者 汪志球 门杰伟


  新民大街夜景。
  张 扬摄(人民视觉)

  华灯初上,吉林长春新民大街变身步行街,人流涌动、热闹非凡。“从前,这条路上连个歇脚的地方都没有。”坐在口袋公园长椅上的市民王建华说,“拆墙见景,这一拆,竟拆出一个长春的‘顶流地标’。”

  全长1445米的新民大街是吉林省首条“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两侧文物建筑历经不同历史时期,见证了长春的沧桑巨变。拆除有形围墙,新民大街焕新重生,生动展现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

  拆除有形围墙,建筑可触可感

  长春市新民大街126号,不少市民游客正聚集在白求恩塑像前打卡拍照。这座曾被用作伪满洲国国务院、后为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院基础教学楼的历史建筑,现已成为市民游客的休闲空间、历史课堂。院落可自由进出,院内展厅可预约参观。而放眼整条大街,一座座历史建筑中游人随处可见,成为城市最热闹的文化会客厅。

  新民大街始建于上世纪30年代伪满时期,两侧建筑曾为伪满洲国国务院、军事部、司法部等行政机关,后被用作学校、医院等企事业单位的办公场所,逐渐立起一道道围墙。院落封闭、拆迁成本高,有形的围墙将历史建筑与市民游客分隔开来。“新民大街及两侧建筑反映的不仅仅是殖民统治的苦难与屈辱,更体现了东北人民反抗殖民侵略的斗争精神。”长春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副主任曾庆华说。

  今年2月,长春启动新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提升活化利用工程。历经5个月改造,崭新的新民大街从历史中走了出来。“原先街上的人行道只有3.5米宽,还有高墙栅栏、飞线树藤遮挡视野。”望着现在新民大街摩肩接踵的人流,改造工程负责人姚涛笑容满面,“工程最大的突破,就是拆除了3724米的院落围墙。”曾经高耸的围墙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疏朗的绿篱和通透的景观;拆围透绿、空间退让,释放4.5公顷绿地,新增的13个口袋公园如珍珠般镶嵌其中,一栋栋历史建筑可触可感。

  拆围透绿离不开省市各部门的通力协作。“我们与这条街上的多家单位多次协商,不断调整方案,确保每一个细节都做到位。”姚涛举例,为不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工作,街区商业探照灯的亮度、角度、工作时间都做出了精细调整。在吉林大学等相关单位的理解支持下,工程顺利开展。

  街区物理边界开放的同时,历史信息的流动与共享也融入其中。每座文物建筑前都设置了二维码,这是新民大街智慧化导览系统的一部分。三维复原、全视角AR导览、实景漫游等技术的应用,让建筑可互动,历史可阅读。

  “文物古迹、历史建筑、历史街区是城市的文脉。”吉林省委常委、长春市委书记张恩惠说,坚持保护第一、修旧如旧,在保护中更好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在利用中实现更高水平的保护,彰显“长春就是长春”的城市特色。

  卸下无形“心墙”,讲好历史故事

  有形的围墙拆除,但无形的“心墙”仍横亘在不少人心中。对于始建于伪满时期的历史建筑,讲什么?怎么讲?这些问题曾让长春历史文化博物馆负责人王昊十分头疼,不少人对这条街区的认知仅停留在伪满时期受殖民统治的刻板印象,认为这段屈辱历史不该大书特书。

  “不能仅将这条街区作为殖民符号来看待,应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解读。”王昊介绍,新中国成立后,有关政府部门、长春市及全体市民努力保护新民大街及两侧建筑,使其在教育、医疗等领域持续发挥使用价值。改革开放后,这条街区建起吉林广播电视台、长春日报社等文化单位,成为社会发展建设的推手,承载着长春人的集体记忆。

  “长春历史文化博物馆开馆以来,接待游客突破20万人次,峰值时一天接待8000余人。”王昊说,这座建在长春日报社旧址之上的博物馆,如今已成为新民大街上的热门打卡点、街区主入口、文化讲述地。

  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旁的口袋公园内,90岁的市民刘伟刚看完展览。“这条街起到了很好的警示教育作用,好战必亡,忘战必危。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

  破除发展之墙,推进文旅融合

  “春城漫游”双层巴士驶过新民大街,咖啡馆、书店等文艺范儿的业态,花车巡游、主题音乐会等特色活动,让人目不暇接。“原来这条街哪儿也进不去,没地方停车,更没东西可看。”长春市民张朝阳说,“现在有外地朋友来,我都领着去新民大街,有面儿!”

  数据显示,截至8月底,新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接待游客近500万人次,带动经济收入超27亿元。长春市文旅局产业发展处处长李镇认为,新民大街的历史文化对市民游客产生强大吸引力,这是其火爆的主要原因。

  “坦然面对历史,新民大街成为长春文旅的新地标,勾画出未来发展新格局。”长春市文旅局副局长金勇介绍,对于新民大街的开发利用,长春市也曾经考虑过将原有企事业单位整体搬迁,但这样的改造面临拆迁成本高、涉及范围广、协商难度大等诸多现实困难。如今解放思想,打通发展新路。以拆除围墙为抓手,让历史建筑先从“兼职”干起,不仅实现了新民大街的活化利用,也为未来更多改造提升拓宽了空间。

  一子落而全盘活。作为长春城市的主干道之一,新民大街的火爆不仅带活了周边红旗街、桂林路等商圈,更撬动了整座城市的文旅资源。以新民大街为中心,长春文旅正串点成链,着力打造3条旅游线路:新民大街向北的历史文化旅游线、向东的生态文化旅游线和向西的产业文化旅游线。在更长远的发展规划中,新民大街还将带动本地相关旅游产业业态进一步丰富,持续激活文旅发展的一池春水。

  讲述历史,文旅融合,新民大街的焕新重生,是吉林省近年来不断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让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的一个缩影。

  全面修缮吉林省省级文物长春苏联红军烈士纪念塔,长春市人民广场重新开放;改造提升北京大街西历史文化街区,历史街区变成“网红打卡点”;系统收集、细致梳理清代至新中国成立以前吉林300多年的历史故事……

  “吉林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独具魅力。”吉林省委书记黄强表示,要始终坚持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理念,大力推动历史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更好坚定文化自信、赓续历史文脉,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吉林高质量发展汇聚强大精神力量。


  《 人民日报 》( 2025年11月21日 10 版)

(新媒体责编:贡子奕)


注:本文转载自人民网-人民日报,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