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序入冬,寒意渐浓,而江淮大地的医改实践正蹄疾步稳、硕果盈枝。9月2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在安徽芜湖召开的新闻发布会,将全国的目光聚焦于这片深化医改、锐意创新的热土。
全省布局50个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今年上半年下沉专家门诊累计达2.5万个工作日;去年,芜湖全市肿瘤等大病患者留本地治疗人次增长15%,恶性肿瘤手术患者个人费用支出降低50%以上;阜阳今年为基层提供远程影像、心电诊断等近60万次……近年来,安徽牢牢把握新时代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在全省范围内掀起了一场以公益性为导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浪潮,探索出一条符合省情、惠及千万人口的医改之路。
高位推动
构建“三医”协同治理新格局
医改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啃下这块“硬骨头”,需要强大的决心和科学的顶层设计。安徽省委、省政府始终将深化医改作为重大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坚持高位推动,强化系统集成。
促进医疗、医保、医药协同治理和发展是医改的核心关键。安徽着力打通医疗、医保、医药之间的政策壁垒,促进协同发展和治理。在药品耗材集采方面,阜阳市累计落地执行国家、省级及省际联盟集采中选药品1189个品种、医用耗材49大类,平均降幅达50%,显著减轻了群众看病就医负担。同时,建立并完善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有升有降优化价格结构,2025年更是废止、修订、整合了数百个医疗服务项目,下调检查检验类项目价格,上调技术劳务类项目价格,使公立医院收入结构更趋合理,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得到更好体现。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同样蹄疾步稳,DIP付费、按床日付费、按人头付费等多元复合式支付方式,引导医疗机构从“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发展”,主动控制成本、提升效率。
在阜阳这座千万人口大市,医改的“头雁效应”尤为显著。该市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双组长的市“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工作专班,并创新性地明确市委专职副书记联系卫生健康和医改工作,形成了“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协同发力”的强大合力。市直11个部门被整合成5个专项工作组,市县联动,一体推进改革任务落地生根。这套高效运转的组织体系,如同医改的“神经中枢”,确保了各项政策精准传导、直抵末梢。
提质增效
激活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公立医院是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其改革与发展直接关系医改成效。安徽多措并举,推动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激发新活力。
作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重要载体,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在提升疑难重症诊疗水平、引领全省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着核心引擎作用。医院聚焦“大病不出省”目标,实施学科建设“登峰计划”,重点打造普外科、骨科、血液内科等6个高峰学科,通过引进培育国家级人才、开展重大疾病临床研究攻关,CMI值(病例组合指数)和四级手术占比持续提升,解决疑难重症的能力显著增强。“我们坚持向高风险、高强度、疑难危重诊疗岗位倾斜的公益性绩效分配导向,并严格落实药品耗材集采、DRG付费等改革,在收治更多复杂患者的同时,实现了住院次均费用下降和平均住院日缩短至6.07天。”该院党委书记刘连新介绍。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医院引进和自主开展的741项新技术中,有150项填补了省内空白。
在苦练“内功”的同时,医院更肩负起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使命。通过“双轮驱动”策略,一方面高质量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吸引顶尖专家团队入驻,提升自身辐射能力;另一方面,以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合作共建、专科联盟、对口帮扶、远程医疗等多种形式,将优质资源精准下沉。医院与阜阳、安庆等多市合作共建省级区域专科医疗中心,派出专家团队“手把手”带教,每年推广约50项医疗新技术至市级医院。例如,通过帮扶,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已能独立开展腹腔镜下肝切除术等复杂手术。医院还与太和、临泉等人口大县的县级医院建立15个专科协作联盟,专家定期前往开展示范手术、教学查房,今年以来已完成500余台示范手术。
“我们还建成了覆盖省内60多家医院的远程协作网,近三年完成线上疑难会诊3000多例、远程影像诊断上万例,让基层患者‘隔空’就能享受到省级专家的服务。”刘连新补充道。这些举措有效提升了区域协同服务能力,使更多患者留在省内、留在当地就医。
会诊转诊
构建有序就医新格局
推动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有序诊疗格局,不仅要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更要打通医疗资源流通的“经脉”,畅通患者科学就医的渠道。
为破解本地疑难重症诊疗能力不足、患者外转率高等现实难题,芜湖市以实体化运行的会诊转诊中心为抓手,统筹整合全市医疗资源,着力构建起一条高效畅通、双向联动的诊疗通道。全市16家公立医院全面设立会诊转诊服务中心,并汇聚市内外2200余名专家资源入库上云,实现信息全市共享。在患者申请转外就医时,工作人员主动对接,结合全市高峰学科与重点专科布局,在充分尊重患者意愿的基础上,科学引导其在市域内接受治疗;对确需外转的疑难重症,则积极协助对接上级医院、邀请专家来芜会诊,最大限度方便群众、降低其奔波成本。
“我们同步优化医保政策,对市内双向转诊患者减免‘门槛费’,并将转诊精准率、患者满意度等关键指标纳入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全面激发医疗机构参与会诊转诊的内生动力。”芜湖市委书记宁波介绍。一系列举措成效显著:2024年,全市参保患者转外备案量同比下降17.6%,肿瘤等大病患者留本地治疗人次增长15%,恶性肿瘤手术患者个人费用支出降幅超50%,实现了就医便利度与医保资金使用效率的“双提升”。
而在全省层面,安徽也在儿童医疗领域迈出关键一步。11月8日,省级儿童会诊转诊服务中心正式成立,标志着全省儿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优化进入新阶段。该中心推行“先会诊、再转诊”的创新机制,致力于成为专业高效的“健康管家”与精准便捷的“就医导航”。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党委书记李倩指出,此举将“让患儿少跑腿、少走弯路,优化医保基金使用效率,切实推动分级诊疗从愿景走向现实”。作为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安徽省儿童医院近年来引进新技术新项目453项,填补省内空白88项,疑难危重病种覆盖率达91.1%。依托已覆盖239家成员单位的儿童专科联盟,新成立的会诊转诊中心构建起“区域儿童医疗协同网络”,系统破解儿童跨省就医难题。
资源下沉
筑牢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底
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看好病,是医改的重要目标,也是衡量改革成效的关键标尺。安徽持续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全力构建分级诊疗新秩序。
“现在方案已经很明确了,孩子需要尽快手术,不能再拖了。”10月30日,一场紧急的线上会诊在阜阳市临泉县人民医院上演,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主任医师王维斌的诊断建议从屏幕中传来。而在屏幕外,北京协和医院国家巡回医疗队的成员们和临泉县人民医院医生正从各自专业方向研讨着患者病情。
就在会诊前一天,12岁的涵涵(化名)因剧烈腹痛被送往医院,CT提示其胰尾部有一个较大的肿瘤。彼时,恰逢北京协和医院医疗队在临泉县开展巡回医疗,涵涵的家属便带着她的检查报告来到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赖雅敏的义诊诊室,就此,一场跨越京皖的“线上+线下”联合救援紧急启动。
幸运的是,在协和专家“线上主心骨”和临泉县人民医院医生“线下主刀”的紧密配合下,涵涵最终转危为安。而这场跨越千里的生命救援,也正是北京协和医院连续12年对口帮扶阜阳医疗的生动写照。
其实,自2014年以来,北京协和医院累计派出12批次国家医疗队到阜阳帮扶指导,每次开展为期近1个月的巡回医疗活动。十二批次队伍,共计83人次专家、29个学科奔赴这场“健康之约”,通过“师带徒”、名医工作室、远程会诊、学术讲座等多种形式,推动168项新技术新项目落地阜阳,倾力为阜阳培养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与此同时,为持续提升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安徽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提质升级,59个县(市)县域医共体全覆盖。组织25所城市三级医院对口帮扶48所县级医院,组建24支省级医疗队开展常态化巡回医疗。县域内住院人次占比近80%,基本实现群众常见病、多发病在县域内解决。
然而,“招人难、留人难”一直是一些基层医疗机构面临的问题,淮南市寿县探索的“县管乡用、乡聘村用”机制提供了有效方案。该机制打破编制层级限制,推动县级医院人才下沉至乡镇卫生院,乡镇卫生院人员统筹调配至村卫生室,并辅以激励政策,形成了人才共享、双向流动的良性循环。目前,县级医院已向乡镇卫生院派遣72名专业人员,乡镇卫生院选聘55名编制内人员驻村服务,夯实了基层网底。
服务升级
增强人民群众健康获得感
医改的最终成效,要由人民群众的切身感受来检验。安徽持续改善医疗服务,优化健康管理,努力让群众看病就医更省心、更舒心。
“很省事,很方便,她们护理得很专业,态度也好,我老伴伤口恢复得也不错,真的要谢谢她们!”家住阜阳的李阿姨近日通过子女在阜阳市人民医院互联网医院预约了“网约护士”,为因脑梗长期卧床的老伴进行伤口造口护理。其实,这已经是护士第二十多次上门为其老伴进行伤口换药了。在阜阳,截至今年10月,“互联网+护理服务”已累计上门服务1.5万人次,真正打通了居家康复护理延伸的“最后一公里”。
据了解,阜阳全市目前共有10家公立医院探索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依托医院的微信“公众号”等线上平台,在“互联网医院”端口添加“院外护理”或“居家护理”等专用模块,为出院患者或罹患疾病且行动不便的特殊人群,提供“线上申请、线下服务”的院外延续护理服务,覆盖管道护理、伤口换药、造口护理等9个大项,共涉及子项目80项。
与此同时,阜阳还在健康宣教方面加强政策引导。界首市开展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一体化智能管理,为7500余名患者配置智能监测设备,提供健康播报、测量提醒、危急随访等服务累计近70万次,结合家庭医生团队服务,服务对象用药依从性显著提高,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阜南县优化对肿瘤患者的协同管理服务,村级实行常态化访视,乡镇开展恢复期跟踪服务,县级提供专科诊疗服务,共同加强健康随访和医疗医保政策宣传,指导帮助620名患者就近就便及时治疗。
放眼全省,医疗服务的改善无处不在。检查检验结果互认范围持续扩大,覆盖2385家医疗机构的医学影像云让“数据多跑路,患者少跑腿”;三级医院普遍推行“一站式”结算和“床旁结算”;常住人口中家庭医生签约率超53%,重点人群超83%;“两病”一体化管理、慢病“小包干”等模式在探索中不断成熟……这些点点滴滴的改进,汇聚成百姓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江淮潮涌,医改扬帆。从“三医联动”的系统性重构,到分级诊疗的精细化推进;从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技术攻坚,到基层网底的持续筑牢;从智慧医疗的便捷可及,到健康服务的温情延伸——安徽医改正以“人民健康”为航标,在深水区破浪前行。
这份厚重的民生答卷,不仅体现在外转患者的减少、医疗费用的下降、诊疗效率的提升,更镌刻在百姓不再为看病辗转奔波的笑脸上,融入在江淮大地日益坚实的健康根基中。新征程上,安徽将继续以改革为楫,以创新为帆,在实现“病有良医”的健康中国道路上,谱写更温暖的民生篇章。
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叶晓 见习记者 张婉馨 张旭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