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7个行政村、467所学校、26家驻地央企,寄递服务一个不落。
97%的村实现了逐日班投递。
38辆“客货邮”班车一早拉人、中午拉货、下午空车不空跑,8.4万件包裹直抵雪山深处,平均成本降30%。
全市“进村”快递295.87万件,比去年同期翻1.6倍;其中146.39万件靠“邮快合作”兜底,偏远村不再被“选择性遗忘”。
……
短短半年,山南市把快递进村从“奢侈品”变成了“日用品”。面对地广人稀、平均海拔3700米的自然条件,这组数据不仅亮眼,更向所有偏远地区抛出一个问题:当“快递自由”遇见“高原现实”,行政推力与市场机制到底怎样握手才算稳?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近日,在新闻发布会上,山南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江嘎给出了答案:山南市率先建立“622考评机制”,一年两评,服务质量占60%,群众满意度占20%,运营效益占20%。不合格就扣钱,企业想拿补贴,先算细账。
财政补贴与服务质量挂钩,既不让企业“等靠要”,也不让偏远线路因亏损停运。政府用一张考评表代替大包揽做法,既守住公益底线,又避免财政无底洞。
事实证明,只要补贴有门槛,企业就会算细账。邮政公司主动优化邮路,民营快递自愿进驻村级站点,9家品牌在同一屋檐下“比学赶帮超”,这在过去“各自为战”的农牧区难以想象。
同时,山南整合快递网络资源,加快推进了邮快合作的实施,“顺丰到县,乡、村一级快递就交由邮政派送,成本比我们自己送要下降60%左右。”顺丰山南分公司负责人赖强介绍,邮快合作机制推行以来,快递覆盖山南所有乡镇,各快递公司业务量都快速增长,仅顺丰快递量就增加了20%左右。
“一村一站多品牌”是山南创举。8家快递共用门头、共享货架,村民一次进门可“货比三家”。更重要的是,交通部门把客运班线、邮政邮路、快递网络捆在一起,早上送人、中午送件、下午返空,客运班线成了“客货邮”融合线路,运力利用率提升40%以上,单件运输成本下降30%。这才是行政整合硬件、市场配置软件,政府与企业各就各位,“有形之手”不越位、“无形之手”不缺位的生动注脚。
人口较少的玉麦乡,快递量日均不到10件,靠市场的大手调节注定“无人问津”。于是,山南市明确邮政“国家队”承担兜底,同步开放补贴接口,让顺丰、中通等“民营队”在具备规模线路盈利。“也就是说,邮件少的地方村落国家队兜底;人口多的大村民营队三通一达、顺丰同台竞争,谁服务好谁赚钱多”。山南市邮政管理局党组书记潘红英介绍。
结果就是,偏远村不落空、规模村享竞争,双向流通的“齿轮”在高原第一次运行得如此流畅。邮政公益属性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成为搭建可持续商业模式的“第一块砖”。
透视“山南模式”,业内专家认为有三条启示值得复制:第一,补贴要“带刺”。考评不合格即扣减资金,倒逼企业从“要我送”转向“我要送”。第二,网络要共享。客运、货运、邮政三网合一,偏远地区才能跳出“越偏远—越亏损—越没人送”的死循环。第三,身份要“错位”。政府当“筑路人”,企业当“运营官”,国家队守底线,民营队追效率,各归其位,才能避免“一哄而上、一扫而光”。
但高原快递抵达最后一百米也有自己的烦恼:地广人稀、电商密度低,补贴落幕后能不能自我造血?仍需时间检验。但至少,山南用半年跑了别人数年的路,证明了“行政+市场”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傍晚,最后一辆客货邮班车驶出群山,带来的不仅是包裹,更是为偏远地区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注入了切实希望。(李梅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