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公关世界新闻网 /《公关世界》杂志社官网官方网站!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文旅之家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旅之家 - 内容展示
专家评价和大众评价,谁说了算(锐见)
时间:2025年11月04日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浏览:18      

专家评价和大众评价,谁说了算(锐见)

沈 樾
  一部文艺作品问世,总要面临来自专业和大众不同层面的接受与评价。本来,专家评价在研讨会上,属于专业圈内的褒优贬劣,大众评价在读者观众心里,是阅读与观看过程中油然而生的感受,二者井水不犯河水。但现在,情况正在发生变化。

  随着互联网新媒介的兴起,人们表达感受与意见的途径与方式日益多元,社交平台上的“观点池”越来越大,不同观点的交锋也更直接更及时。一部电影上映,专家好评接连出现,但票房惨淡;一部新戏公演,观众跨城奔赴、蜂拥而至,但专家这厢避而不谈,或者欲言又止。特别是在一些评奖评优活动中,专家认可度高、观众评价低,或者市场反应热烈、最终评选失利的情况,频频引发关注讨论。

  一方面,出现“不一致”,并不意味着“一致”不可能。客观地看,专业标准和群众趣味并不矛盾,专家评价和大众评价完全可以一致,可以并驾齐驱。文艺史上叫好又叫座的作品太多了,文艺创作恰恰应该奔着这个目标而去。

  另一方面,我们要乐见其变。专家评价和大众评价不一致,说明了作品的传播接受范围在扩大,不再只是“墙里开花”,说明了文艺生态的活跃——人们看完一个剧,还愿意去听听意见,看看和自己想的是不是一致,品一品未尽的滋味。专家和观众之间这种感受的流动,意见的映照,各种评价、趣味、思想的参差互鉴,恰恰说明了文艺生活的活力涌动。

  有了“不一致”,有了讨论,也会倒逼着专家和大众反观自省,进一步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观点。看看这专家意见里,究竟有多少是公平而论的真知灼见,有多少是以艺术之名的削足适履、刻舟求剑,或者有多少是红包评论、人情评论;反过来,大众的评价里,也要看看到底是发自内心的感受,还是为了传播量、点击量而起的噱头,是个体心声还是平台意见,抑或背后是粉丝经济在推动。

  无论是从专业角度出发,还是注重个体感受,只要真实、真诚,专家有专家的含金量,大众有大众的真肺腑,就都有价值,其意见都能为有心的创作者所借鉴吸收。

  近年来一个重要的趋势是,专家和大众之间有了越来越多的互动。以专家为主体、面向大众开展的艺术导赏,以及形式各样的演后谈、映后谈,搭建起了普及和提升大众艺术素养的桥梁;社交平台上风生水起的艺术自媒体中,既有资深专家“下场”演示,也有“十级爱好者”倾情品评,多种视角、多种审美趣味沟通互鉴。这样的生态是文艺的幸事,从中也可看到文艺评论的更多可能。


  《 人民日报 》( 2025年11月04日 20 版)

(新媒体责编:于志平)


注:本文转载自人民网-人民日报,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