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已经放学,家长仍在上班,是摆在许多双职工家庭面前的现实难题。破解这道难题,需要学校、社会、家长等各方携手,共同把这道民生必答题的答案写实、写深、写温暖
新学期伊始,悠扬放学铃声在下午3点半准时响起,孩子们欢快地涌出校门,不少家长却为此皱紧了眉头。孩子已经放学,家长仍在上班,这几个小时的时间差,成了许多双职工家庭面临的现实难题。
“三点半难题”的症结,本质上是家长工作时间与孩子在校时间的结构性错位。为破解这一民生痛点,各地已积极探索多种路径,但部分家长反馈学校的课后服务内容较为单一,“只是看着写作业”,难以满足孩子多样化发展需求;一些地区课后服务结束时间与家长下班仍存在时间差,衔接问题尚未完全解决;校车服务安全管理、社区托管点专业师资与稳定经费保障等亦是现实挑战。
“三点半难题”是摆在家庭、学校与社会面前的一道必答题。它关乎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关乎千家万户的安宁幸福,更关乎全社会育人合力的形成。答好这道题,需要的是“同题共答”的共识与协同,唯有各方携手,方能找到最优解。
学校要发挥关键作用。学校提供课后服务,不应仅是简单的“时间填充”,更应迈向“量质齐升”。除了组织学生完成作业、进行课程答疑辅导,还可以充分利用校内师资、场地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在上海宝山区,全区97所公办、民办小学课后服务全覆盖,分时段安排作业指导、特色课程,最大程度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黑龙江哈尔滨花园小学在课后服务时段,基于学生个性发展和学习兴趣,开设了100余个门类的特色“种子”课程。实践证明,变“看管”为“赋能”,孩子在课后时光中就能收获更多成长。
社会力量是纾解“三点半难题”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各类社会公共服务机构拥有丰富的场地、课程与专业资源,将其有效导入日常课后托管服务,大有可为。近年来,不少地方的青少年文化宫等机构尝试在暑期开设托管课程,若能将此类优质课程日常化、社区化,无疑能极大丰富课后服务供给。社区可联动少年宫、科技馆、博物馆、体育馆等公共文化体育机构,以及符合条件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引入专业力量,开设更多寓教于乐的活动项目,让孩子在家门口就能锻炼身心、培养兴趣,实现“离校不离管,活动更精彩”。
家长是破解难题的重要参与者。家长应积极参与家校沟通,主动了解并理性选择学校或社区提供的课后服务项目,及时反馈诉求与建议。在家庭层面,亦可尝试与邻近家庭组建“互助小组”,在邻里相熟、信任的基础上,轮流照看孩子,组织学习或活动。更重要的是,即便工作繁忙,家长也应努力提升陪伴质量,利用有限的闲暇时间,关注孩子的情绪与状态,进行亲子阅读、户外运动等,给予孩子有效的情感支持与陪伴。
孩子的成长,既需要知识的教导、温情的陪伴,也需要一些自由探索、自主学习的“留白”时光。化解“三点半难题”,目标并非要用无缝衔接的活动填满孩子的每一分钟,而是要消除令人忧心的“安全真空”与“教育盲区”,为他们创造一个安全、充实、有益、快乐的课后环境。这迫切需要我们写好“家校社协同”这篇大文章,将学校的主导作用、社会的支持优势和家长的参与力量拧成一股绳,共同把这道民生必答题的答案写实、写深、写温暖,让“三点半的钟声”之后,回响的不再是困扰与焦虑,而是孩子们的欢笑声与成长的拔节声。
《 人民日报 》( 2025年09月12日 1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