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泉州市安溪县立足县域面积广、特色产业多、资源要素丰的实际,以“跨村联建”党建模式为抓手,大力挖掘茶叶、米粉、豆干等特色产业,创新推行“三联三强”联建模式,有效串联乡村产业共富链,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湖头镇横山村、山都村荔枝产业大丰收。安溪县委组织部供图
堡垒联建,筑强乡村振兴“火车头”
安溪坚持从组织领航入手,筑强跨村联建党组织。按照地缘相近、文化相通、产业相连、资源互补的原则,因地制宜组建产业联建村党组织、片区联合党委等联建党组织29个,形成抓联建工作的合力。比如,官桥镇优选19个行政村、划分5大产业片区,成立5个片区产业联合党委;湖头镇融合“三区联创”机制,成立片区联合党委,推动山都村、高山村、横山村、芯谷产业园区等联动发展。
常态化开展驻村第一书记“走村 助村”活动,晾晒比拼村级联建项目。安溪县委组织部供图
因人制宜配班子。推选讲党性、威望高、能力强的乡村经济能人、带富先锋等作为联建党组织负责人,同时吸纳园区、村、企业、合作社等党组织负责人进入联建党组织班子。比如,虎邱镇通过选聘离退休党员、乡村能人等担任跨村联建工作指导员。
因事制宜建机制。坚持“工作清单化、清单项目化、项目责任化”,明确联建的目标任务、职责分工,健全议事决策、党员轮值、民主听证等常态化运行机制,确保联建工作有序落实。比如,城厢镇持续深化“730”议事机制,定期议联建项目、思路等,细化工作计划和举措。
要素联享,聚强乡村振兴“向心力”
芦田镇梅占茶产业园基地。安溪县委组织部供图
安溪建立县乡领导干部挂钩联系联建村党组织机制,协调解决存在问题。比如,龙门镇明确由挂钩联建中心村的党员领导兼任联建村党组织书记,联建村挂钩的其他党员领导兼任党组织成员,细化4类职责任务,形成量化指标13项。
安溪县委组织部牵头抓总,协调农村、交通、民政、住建等部门,加大对跨村联建工作的支持力度,重点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给予倾斜,选派一批优秀县直机关干部到村任职。比如,安溪县委组织部选派63名驻村第一书记优先覆盖联建村,并兼任联建村党组织或片区联合党委书记,在推选扶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弱村强产等村时,优先推荐联建村24个。
安溪坚持“干多干少不一样”原则,将联建工作开展情况作为积分制考评、绩效分配的重要指标,对联建较有成效的村,适当提高村干部政治和经济待遇。比如,县级层面出台村集体增收奖励办法,在评选两优一先、担当者、兴村治社能人、双十佳等时优先给予考虑,推荐联建村党员干部获评各级各项荣誉132人次。
产业联创,拓展乡村振兴“新路径”
祥华乡吸纳周边村入股建设乡村振兴服务中心。安溪县委组织部供图
安溪把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作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形成“思路共谋、项目共创、资源共享”的融合发展模式。整合各村资源,依托联建议事机制,共同精准策划生成一批可落地的优质项目。比如,芦田镇立足梅占茶发源地优势,依托梅占茶产业链党委,整合三洋村、朝阳村等资源,积极谋划生成新茶饮、梅占茶两条产业链项目。
同时,依托专业合作社,统筹联建村项目、土地、人才、资金等资源,创建多方合作方案,做到打包招商、集中运营、红利共享。比如,官桥镇依仁里产业联合党委积极与县文旅集团合作,吸引联建村入股创办官桥豆干观光厂,预计每年可为联建村每村增加村财收入6万元。
此外,针对乡村产业相对分散、规模较小、链条较短等问题,推行“联建党组织或片区党委+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联建模式,有效盘活联建区闲置资产、劳动力、文旅资源、阵地等要素。比如,祥华乡充分盘活闲置资源,在旧车站打造镇域乡村振兴服务中心,吸纳祥华村、祥地村等7个村入股,预计每年每村村财可增收3万元。(何剑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