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存量变增量 旧貌焕新颜(图)
民园1920街区。
天美艺术街区。 记者 吴迪 王倩 潘立峰 摄
当第一缕晨光温柔地洒在天津的街巷与田野,这座承载着六百年光阴故事的城市,正经历着一场由内而外的深刻蜕变。
在五大道错落有致的欧式小洋楼里,能听见百年历史与现代生活的对话;在柳林海河畔的天津市总工会第二工人疗养院里,能触摸到文化遗产重焕生机的温度;在天美艺术街区的艺术作品里,能感受到高校资源与城市空间碰撞的火花。每一处细节的改变,都藏着对“发展”与“保护”的深刻思考,城市在时光的流转中既留住了乡愁,又生长出活力。
天津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要坚持走内涵式发展路子”的殷殷嘱托,创新城市更新和存量盘活体制机制,坚持分类指导、统分结合、精准施策,在这场跨越城乡的融合发展实践中,书写着属于天津的独特答案。
以改革之笔绘城市更新画卷
历史街区焕发现代活力
漫步和平区五大道,各具特色的小洋楼错落有致,一砖一瓦诉说着百年历史记忆。改革的浪潮,正为这片历史街区带来华丽蜕变。
前不久,五大道文化旅游区基础设施提升项目中的“民园1920街区”改造工程全面竣工。改造后的街区如同一条丝带,巧妙地串联起民园广场与五大道公园两大城市地标,为百年历史街区注入了全新活力。
改造中,破局的巧思在细节中显现。当交管部门将湖南路与洛阳道360米车行路段划为全步行区时,周边交通动线重组成了难题。升降路桩的智能管控、周边道路的分流方案,都是保障区域畅通的关键点。相关负责人坦言:“实现民园广场与五大道公园两大人流枢纽的无缝衔接,需要突破多年形成的交通惯性。”此外,改造工程还大胆向历史街区的“围墙困局”宣战,通过拆除围栏、破除封闭院落,3处低效空间焕然一新,变身开放共享的公共文化载体。
在河西区柳林街区城市更新项目中,天津市总工会第二工人疗养院旧址(以下简称二疗)的重生,则是城市文化与更新相融的一个缩影。秉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理念,二疗的修缮工程自2023年启动。
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从细节处便可见一斑。仅在门窗的配色恢复问题上,项目团队就进行了8次现场调试,力求还原建筑昔日风貌。为了让二疗真正“活起来”“用起来”,城投集团还积极探索创新盘活路径:与河西区政府紧密协作,签订20年使用协议,建立全方位工作机制,为项目推进提供坚实保障,同时引入中关村智酷作为产业运营合伙人,借助其创新模式,吸引众多优质产业服务资源集聚。这个夏天,柳林城市更新项目创意之城·箱遇BOX商街热闹开街,填补了区域内特色商业集群空白,成为天津探索“产城融合”发展模式的重要实践。
城市更新的好消息接连传来,“老”城焕“新”的脚步越来越快。
7月,毗邻“天津之眼”摩天轮的天美艺术街区核心区正式向公众开放。作为天津首个“街区、社区、景区、校区”四区融合的城市更新项目,天美艺术街区依托天津美术学院的专业优势,改造周边闲置空间,整合拓展产业载体,引入艺术工作室、特色餐饮、艺术零售等多元业态,把高校学术资源转化为城市发展动能,打造出一片充满活力的开放式艺术生活新地标。
体制机制改革为城市更新破障赋能,城市更新则倒逼体制机制持续优化。“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审定招标片区类城市更新项目41个,其中已开工26个。”市住房城乡建设委有关负责人介绍。
城市更新已按下“加速键”,藏在城市褶皱中的治理难题又该如何破解?
我市持续优化“大城三管”体制机制,不断探索超大城市智慧、高效、安全的现代化治理新路子,着力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
深化停车综合改革,推出重点区域节假日便民停车举措,加大机关事业单位向群众开放错峰停车泊位力度,2024年新增停车泊位10854个,在全市310个老旧小区周边196条道路增设夜间临时停放区域,全力缓解群众“停车难”。
完善城市治理“一盘棋”统筹、“一体化”指挥、“一张网”统管机制,实现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掌上办”、“码上办”、一次办。“津心办”一网通办平台接入政务服务事项1500余项、京津冀三地跨省通办事项45项,上线电子预防接种证、医保缴费年限综合查询等15项高频服务事项。
完善群众共建共享机制,发布公开征求城市管理“十五五”规划意见建议的公告,围绕公园绿地、供热、燃气、停车、优化城市综合服务等方面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尊重群众意愿、汇聚群众智慧。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天津,在历史底蕴与现代活力的交织碰撞中,正绽放出愈发蓬勃的生机与独特魅力。
以改革之力激活存量资源潜能
闲置资产转化发展新引擎
改革深水区里,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升质量是破解发展瓶颈的关键钥匙。
我市通过有效盘活闲置低效的土地、老旧厂房、商业载体、小洋楼、历史风貌建筑等资源资产,导入文旅、商贸、科创等新产业新业态,同步完善功能配套,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和政府服务职能,成功让一度“沉睡”的城市资产重新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改革带着锋芒闯进工业遗存的沉寂,老厂区的铁锈也能变成城市生活的金边——
在河东区,原天津第一机床总厂曾长期处于闲置失修的状态,宝贵的空间资源未能产生应有的经济效益,盘活再利用迫在眉睫。
让“闲”资产“忙”起来,让“旧面貌”焕发“新生机”!经过更新改造,如今再踏入这里,已是另一派景象:曾经的职工食堂变身招商展示中心,原先厂区的工业零件转化为景观小品,园区里上了“年纪”的大树被妥善保护,周末咖啡店里座无虚席、欢声笑语,一旁篮球架下,孩子和大人兴致勃勃地投篮……“修旧如故”“故里有新”的理念在此得到具象呈现。
据介绍,自2023年一机床项目部分区域开放以来,游客便络绎不绝,平日日均接待数百人,周末上千人,率先开放的两座办公楼实现满租,项目中的公园西区也将于今年“十一”前正式对外开放。
改革用巧思敲开历史建筑的大门,老洋楼的砖瓦冒出业态创新的新芽——
大理道上,一座别具一格的朱红色拱门格外打眼,穿过拱门便来到樘院,一处古风古韵的中式院落。
作为和平区文物保护单位、五大道唯一中式传统风貌建筑,大理道5号樘院始建于1935年,原是蔡氏家祠,新中国成立后几经易用,最终陷入近20年的闲置。去年,经过近10个月的设计施工,在五大道海棠花节前夕,樘院以崭新的姿态正式开放,转型为集高端餐饮、创意文化、活动承办等业态于一体的主题特色商业聚落。
该项目相关负责人表示,盘活带来的变化实实在在:文物得到修缮保护,五大道消费业态进一步丰富,连带着提升了周边商户人气。
改革凭借智慧重启低效空间的活力,旧载体的钢筋搭起文化消费的新场景——
前不久,在解放北路金融历史文化区,随着遇见博物馆·天津馆的红色绸布缓缓落下,一座崭新的文化地标揭开面纱。谁能想到,这座博物馆所在的太原道8号项目,15年前还是一座功能单一的停车楼。
想要成功盘活,免不了根据场景重新规划。项目自去年下半年开始谋划,如今空间错落有致:地下两层与地上3、4层保留停车功能并进行提升改造,通过错峰停车提高效能;作为项目主力店铺之一,首层核心区是1800平方米的遇见博物馆·天津馆;2层现有餐馆则在改造中完成“边营业边升级”的蜕变。
闲置资产并非没有价值,而是价值有待去发现、去实现、去变现。盘活,正是要以改革之魄力破除梗阻、接通经脉,让珍贵的“宝贝”重放光彩。据统计,2024年以来,全市累计盘活存量土地4.89万亩、房产1355.74万平方米、其他资产1616项,实现盘活收入770亿元。
以改革之策打通城乡要素壁垒
融合发展铺就幸福之路
城乡一体化发展中,改革正推动土地、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在城乡间自由流动、高效配置,为城乡融合铺就康庄大道。我市不断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改革,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城乡共享发展成果。
鲜食玉米上市的时节,武清区陈咀镇鲜食玉米种植基地里,天津佳鑫蔬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社员忙个不停。通过与北京农科院、天津农学院等科研院所合作,陈咀镇已研发出30余个鲜食玉米品种,年均生产350吨种子销往全国各地,带动全镇3.1万亩土地变身“黄金田”。
改革激活了土地的生产力,更打通了资金流动的脉络。天津农交所与市农业农村委、武清区共同打造的全国首个“农村土地流转信用评价模型”,就让数据要素深度参与了乡村振兴。
以前,金融机构核实贷款主体信息耗时久、风险高,关键就在于缺少针对农村群体的信用评价模型,也没有统一的整合平台。“农村土地流转信用评价模型”以市农业农村委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大数据为基础,集成天津农交所的流转交易历史成交数据,涵盖农地面积、权属、交易主体等信息,为土地流转的规范化、数字化管理奠定了基础。
武清区村民姚先生真切感受到该平台带来的便利。他通过天津农交所平台竞价获得约47.7亩农地经营权,相关信息直接纳入评价模型。后来经营中遇到资金短缺,他用农地经营权向银行申请贷款,短短2个工作日就获批了,农业生产更有底气。
要素流动激活了乡村产业,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城乡居民共享幸福——
以教育公平助力乡村振兴。在蓟州区西龙虎峪镇中心小学的语文课堂上,学生们正听着黄继光的AI数字人讲述抗美援朝的故事,新奇又兴奋。语文老师颇有成就感:“向区里优秀教师学习后,把人工智能技术融入课程设计,效果很好。”这所位于蓟北山区的乡村小学,近年来受益于城乡教育一体化改革。当地打破城乡教育资源壁垒,以集团化、学区化办学为发力点,将优质教育资源注入偏远乡村小学。
分级诊疗服务网络逐步完善。我市医疗改革不断深入,通过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更多患者在“家门口”就能看上病、看好病。
高水平推进农村商业体系建设。以商业设施基础相对薄弱的武清区、宝坻区、静海区、宁河区、蓟州区、西青区、津南区、北辰区和滨海新区(以下简称9个区)为重点,完善商业设施网络,提升物流配送效率。目前,9个区的县域商业网点覆盖率达100%,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重点、村为基础的农村商业体系基本建成。
从城市的历史街区到乡村的田间地头,天津正以改革为笔,以创新为墨,在城市内涵式发展与城乡融合发展的道路上坚定前行。随着各项改革举措持续落地见效,这座城市必将在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绽放更加夺目的光彩,绘就更加绚丽的城乡发展新画卷,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大步迈进。(记者 胡萌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