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公关世界新闻网 /《公关世界》杂志社官网官方网站!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公关视野
当前位置: 首页 - 公关视野 - 内容展示
守护历史记忆 汇聚正义力量(铭记历史 开创未来)
时间:2025年08月05日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浏览:4      
摘要: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但历史记忆不会消逝。世界各国二战类博物馆和纪念场馆是生动的历史教科书,以实物遗存、场景还原与多元叙事,帮助人们了解二战历史,弘扬正确二战史观,守护历史记忆,汇聚正义力量,共同维护世界和平。

守护历史记忆 汇聚正义力量(铭记历史 开创未来)

  在美国国家空军博物馆举办的“缅怀英雄——纪念飞虎队和杜立特中队图片展”。
  新华社记者 刘 杰摄

  驻华外交官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参观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
  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摄

  一名少年在俄罗斯胜利博物馆参观。
  俄罗斯胜利博物馆供图

  马来西亚师生参观槟城战争博物馆。
  马来西亚槟城战争博物馆供图

  2024年9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联合白俄罗斯布列斯特要塞纪念馆在北京共同推出“布列斯特要塞历史”专题展览。
  国际二战博物馆协会供图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外景。
  宋家儒摄(人民视觉)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但历史记忆不会消逝。世界各国二战类博物馆和纪念场馆是生动的历史教科书,以实物遗存、场景还原与多元叙事,帮助人们了解二战历史,弘扬正确二战史观,守护历史记忆,汇聚正义力量,共同维护世界和平。

  

  俄罗斯胜利博物馆——

  “弘扬正确二战史观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人民日报记者  肖新新

  “弘扬正确二战史观是我们共同的责任。”俄罗斯胜利博物馆馆长亚历山大·什科利尼克表示,俄中两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付出了巨大牺牲,共同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是对两国人民伟大历史贡献和英勇壮举的致敬,“要让子孙后代铭记历史,避免类似历史悲剧重演。”

  俄罗斯胜利博物馆原名“俄罗斯卫国战争纪念馆”,坐落于莫斯科市俯首山胜利广场,是俄罗斯规模最大的以纪念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和二战历史为主题的军事博物馆。胜利博物馆始建于1985年,于1995年5月9日卫国战争胜利50周年纪念日正式开放,目前每年举办900多场各类主题活动,参观访问人次超百万。

  胜利博物馆展览面积约1.7万平方米,设有“通往胜利之路”“人民的功勋”等主要常设展区,以及“荣誉厅”“历史真相厅”“胜利面孔厅”“记忆与悲伤厅”“统帅厅”等主题展厅,拥有数十万件军事、历史和文化藏品。藏品多来自俄罗斯民众和各地博物馆等无私捐赠。

  在“胜利面孔厅”,大厅上方垂下的一根根链条和展厅中一幅幅黑白人像,无声地诉说着那段悲壮的历史中个人同家国命运的休戚与共。如今,每个俄罗斯人都可以来这里,录入参与卫国战争的亲人照片和资料,目前已录入超100万张照片。

  “我们与年轻一代同事一起开展了大量爱国主义和历史文化教育工作,大规模采用多媒体等新兴技术手段,通过年轻人易于接受的方式,使展品和历史细节得以鲜活呈现,从而更好地展示历史真相。”什科利尼克表示,胜利博物馆作为讲述苏联伟大卫国战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历史的重要文化设施,如今已成为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桥梁。

  在胜利博物馆留言区,时常能看到来自中国的个人和团体参观者,他们在留言簿上用中文写下参观后的所思所想,其中“历史”“铭记”“光荣”“缅怀”等是高频词。什科利尼克表示,俄中两国人民曾并肩作战、结下深厚友谊,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有着共同历史记忆。这份宝贵记忆与友谊至今仍是两国关系与合作的坚实基础。

  “自1931年起,中国人民顽强抵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长达14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牵制、削弱了日军,阻止其向苏联等其他战线转移。”什科利尼克表示,中国军民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不懈奋战,表现出非凡的坚韧和勇气,以巨大民族牺牲支撑起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最终战胜了日本侵略者。中国共产党始终主张组织全国性抗战,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了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使得凝聚动员所有力量抗击侵略者成为可能,坚定了中国人民夺取抗战胜利的决心和信心,为抗日战争胜利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今年9月,胜利博物馆计划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举办展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也将在胜利博物馆举办专题展览。什科利尼克表示,在当前国际形势动荡不安、战后国际秩序面临挑战的背景下,俄中坚定维护二战胜利成果、捍卫历史真相、践行多边主义具有重要意义,“国际社会要警惕试图歪曲和篡改二战历史、否定俄中两国历史贡献的行径。相信俄中将继续携手并肩,为世界和平、安全与繁荣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马来西亚槟城战争博物馆——

  “希望他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战争的残酷”

  人民日报记者  白元琪

  在马来西亚槟城岛东南的峇都茅山,沿着热带丛林间的山路蜿蜒而上,经过一处旧式碉堡,槟城战争博物馆正门上方“战争博物馆”的烫金英文字母引人注目。博物馆外墙的标语板上,用中英双语写着“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缅怀先烈、开创未来”。

  槟城战争博物馆是东南亚最大的户外战争博物馆,建于8万平方米的军事遗址上。这里曾是英军海防要塞,二战期间被日军占领后改作关押战俘和平民的集中营。博物馆建立者佐哈里少年时就曾听闻这片丛林中发生的二战往事。上世纪90年代,他陆续走访欧美多国战争纪念设施,决心建设一座博物馆,讲述东南亚人民的抗日历史。“我觉得必须有人做这件事。”佐哈里说,他倾尽积蓄、四处筹款,组织60多名工人,历时7年,终于完成对遗址的清理修缮与馆区的初步建设。

  2002年,槟城战争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随后,在槟城退役军人协会的帮助下,不少二战受害者后代和研究人员与博物馆取得联系,陆续捐赠家藏旧物与相关资料。附近居民也归还了不少原址物品。随着清理工作的同步推进,展区范围持续扩大。“假期时,许多家长会带孩子来看展,不少学校也会组织学生参观。”佐哈里说,“孩子代表着未来,我希望他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战争的残酷,更能思考如何守护和平。”

  步入博物馆,迎面是一条笔直的展示长廊,右侧陈列着日军侵占马来亚(马来西亚前身)的时间线、战犯介绍等图文资料,以及各类武器、军服等实物展品,肃穆的氛围凸显历史记忆的沉重。长廊中部,有一条仅容一人俯身前行的隧道。隧道尽头是一间旧军械库,墙上悬挂着1942年日军空袭槟城的老照片。画面中,槟城州乔治市老城区断壁残垣,民众惊恐奔逃。“当时许多市民逃入深山避难,我的祖辈也不例外。为防受辱,家中女性都剪去了长发。”佐哈里声音低沉而缓慢。

  “我们本以为最危险的是山里的毒蛇,但更令人胆寒的是那些战争印记。”曾参与博物馆建设的工人阿玛尔指着大炮发射台附近的一间审讯室说,审讯室的墙壁上布满日军枪决受害者时留下的密集弹孔,“我们很多人看过之后都彻夜难眠。”来自马来西亚吉打州的游客伊克万说:“课本里对这段历史介绍不多,但这里的照片和实物让我真切体会到战争的残酷。”

  为了让这些承载着血泪的记忆警示更多人,在更大范围产生深远影响,槟城战争博物馆近年来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加入中国发起成立的国际二战博物馆协会,与不同国家相关机构交流合作,用更丰富的形式共同弘扬和平理念、赓续历史传承。馆长助理穆恩曾赴中国交流半年,学习展陈经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史料翔实。我们结合本馆实际,增添了更多幸存者证言等文字介绍,进一步丰富展览内容。”他说。

  2024年11月,槟城战争博物馆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联合举办“抗战时期美术作品展”。展出的230余幅中国画、版画、漫画等作品长期陈列于馆内重要区域,成为两国携手铭记历史、共筑和平的生动见证。马来西亚中国近代史学者陈是呈曾为展览提供学术支持。他表示,中国的持久抗战有效牵制了日军主力,唤醒了南洋华侨民族意识,推动马来亚社会广泛参与援华抗战与反日运动。“这段历史不容忽视。各国以史为鉴、以史促谊,深化抗战史研究、共同举办纪念活动,将有力推动和平理念在人们的心中落地生根。”


  《 人民日报 》( 2025年08月05日 17 版)

(新媒体责编:于志平)


注:本文转载自人民网-人民日报,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