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公关世界新闻网 /《公关世界》杂志社官网官方网站!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乡村振兴
当前位置: 首页 - 乡村振兴 - 内容展示
田长治 产业兴
时间:2025年07月18日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浏览:8      
摘要: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崇福镇东安村千亩方田里,青翠的水稻长势喜人。东安村村委会主任、村级田长王娟惠仔细巡田,“村里通过‘千亩方’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新增78亩良田,形成超1500亩的优质耕地,现在都新插上了秧苗,这一季将多收9万斤稻谷。”

田长治 产业兴

——听田长讲述巡田护田的故事



  在浙江省桐乡市崇福镇东安村,王娟惠在巡田。
  陈 聪摄

  在吉林省梨树县八里庙村的农田里,无人机在喷施叶面肥。
  卢旭冬摄

  在湖南省长沙市莲花镇,吉文斌(左)和种粮大户交流。
  蒋如梅摄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贺兰县的农田里,玉米和水稻茁壮生长。
  刘亦兵摄

  浙江桐乡东安村田长王娟惠

  守好“饭碗田”

  人民日报记者  常  钦

  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崇福镇东安村千亩方田里,青翠的水稻长势喜人。东安村村委会主任、村级田长王娟惠仔细巡田,“村里通过‘千亩方’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新增78亩良田,形成超1500亩的优质耕地,现在都新插上了秧苗,这一季将多收9万斤稻谷。”

  东安村由三村合并而成,人多地少,村民之间少不了磕磕绊绊。“耕地是农民的‘根’,耕地稳,心才能稳。”王娟惠说。2021年,嘉兴市建立市、县、镇、村四级田长制,王娟惠挑起了东安村田长的担子。

  上任伊始,挑战接踵而至。一次巡查中,王娟惠发现一片耕地竟被违规占用。她和村干部前去要求整改时,对方竟不以为然地反问:“现在谁还靠种地赚钱?”这句话如同一根刺,让王娟惠彻夜难眠。

  “农田必须是良田。”王娟惠下定决心,白天和村干部们轮班在现场监督整改,晚上一起商量对策、入户做村民工作。经过不懈努力,这片耕地不仅恢复了耕种,还建成了高标准农田示范区。

  耕地保护离不开制度护航。耕地保护写入村规民约,纳入村级“网格化”责任监管体系。村里建立起村级巡查员队伍,打造了“田长+巡查员”的责任体系,耕地有了更牢固的“防护网”。为了激发农民参与耕地保护的积极性,王娟惠创新设立“耕地保护积分超市”,村民巡田拿积分,换农资。

  人力巡田升级成数智护田。2022年东安村成为浙江省“耕地视联智保”改革首批试点村之一。高位铁塔摄像头实时监测、卫星遥感精准定位、无人机空中巡查等技术,搭建起空地一体的立体监管网络。“这些高科技帮我们盯着耕地呢。只要田里出现违规占用等情况,巡查员的手机上就会收到预警。”王娟惠介绍,实时动态数字化管理,让每一寸“饭碗田”都得到智能守护。

  “守好‘饭碗田’,乡村才会有大发展。”在严守耕地用途管制要求的前提下,王娟惠带领村民探索轮种、套种等“水稻+”模式,发展壮大农业特色产业,培育研学教育、农事体验等新业态,让优质耕地发挥出最大效益。东安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19年的263万元增长到现在的900多万元,被评为浙江省“和美乡村特色精品村”。

  近年来,浙江省全面推行田长制,落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推广“耕地智保”数字化场景。6万多名省、市、县、乡、村五级田长和村级巡查员“人田对应”,铁塔探头、卫星遥感、无人机“三位一体”监管,1.49万个高位铁塔摄像头覆盖全省近80%耕地,形成“人防+技防”耕地保护新格局。

  

  吉林梨树康平街道田长邓显坤

  保护黑土地

  人民日报记者  郁静娴

  吉林省梨树县康平街道八里庙村,大田里的玉米已长到一人多高,绿油油的叶片微微低垂,幼穗苞叶顶端开始伸出花丝。

  “这段时间是汛期,得多留意排水沟渠。”梨树县康平街道办事处主任、街道田长邓显坤沿着田边沟渠一路走、一路看,不时俯身拨开灌木丛,仔细查看渠道有没有损坏淤堵。

  “七八月份,正是苞米成穗的关键时期。”八里庙村党支部书记卢伟说。他还是村里的种植大户,三天两头下地,对全村耕地门儿清。

  梨树县位于吉林省西南部,属于东北黑土区。2021年,梨树县在全省范围内率先推行田长制,建立起县、乡、村三级田长制体系,356名田长和1028名网格长及工作人员定期开展巡田,让每一块黑土地都有了守护人。

  “当上田长,可不光是到地里看看就行。耕地保护是大事,整个街道的农田布局、保护建设等情况,都要落实到具体田块。”邓显坤说。在八里庙村,田长制信息公示牌就树立在田埂边,责任区域、田长姓名、举报电话一目了然。

  田长如何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

  保总量不减少。梨树县在推进各类项目建设时,不断完善耕作层土壤剥离技术规范和管理机制,将剥离的表土就近用于新开垦耕地、劣质耕地改良、土地复垦等,实现“占黑土补黑土”。“土地平整了,农机跑得顺畅,种地成本也跟着降了。”邓显坤介绍。

  保质量不降低。卢伟坦言,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推进,分布田间的水利“毛细血管”,让大田“呼吸”更畅快。2021年以来,全县先后新建清淤“四沟四渠”1.7万公里。2022年、2023年全县粮食总产量稳定在40亿斤以上,这背后离不开水利设施的保障。

  以秸秆覆盖免耕、条带旋耕等为主要内容的保护性耕作“梨树模式”,持续提档升级。

  “利用好秸秆,提升地力。”卢伟说,每年秋收后,地里产生大量玉米秸秆,农户将三成以上的秸秆还田,其余的通过科学离田、粪肥堆沤还田等方式实现综合利用,“村里不少农户反映,现在,土壤保肥能力增强了,化肥用得少了。”

  “梨树模式”已实现适宜推广地块全覆盖,达到330万亩。县里新建粪肥堆沤点(场)1255个,粪肥还田104万立方米,节约化肥使用量近0.6万吨,形成了种养循环,促进了绿色生态发展。田野上,连片的玉米长势喜人,根系深深扎进黑土地,为新一季丰收汲取养分。

  (实习生朱丹阳参与采写)  

  

  湖南长沙莲花镇田长吉文斌

  管好“增收田”

  人民日报记者  李晓晴

  盛夏,田里翻涌着稻浪。湖南省长沙市湘江新区莲花镇党委书记、镇级田长吉文斌踩着田埂走向种粮大户黄仕其,俯身捻起稻穗问道:“浇地用水没问题吧?今年水稻产量怎么样?”

  黄仕其抹了把汗说:“水渠通了,浇地方便,我们正准备收稻子。”

  黄仕其的底气来自这片高标准农田。莲花镇是丘陵片区,田地破碎,小田居多。2022年起,莲花镇开展集中连片综合整治,累计恢复耕地3400余亩,建成高标准农田1万余亩。“丰收田不仅要田成方,还要渠相连。”吉文斌说,“我们清淤疏浚了40多公里河道,把新华、茅栗冲、石枧冲三大水库水系贯通,可改善灌溉面积2.8万亩。”

  黄仕其算起经济账,今年种植水稻面积900多亩,双季稻亩产预计1100公斤。他指着田埂边的水渠说:“以前浇水要专门安排人守着,一守就是大半天;现在闸门一开,水直接进田,浇地成本降下来了。”

  建好更要管好。莲花镇设立镇级田长4名、村级田长12名、网格田长57名,将耕地保护任务落实到具体责任人和田间地块,网格田长定期巡查,守好耕地红线。

  “守良田是责任,增效益是目标。”吉文斌说。先是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田长统筹,村集体成立经济合作社,吸引年轻人返乡担任职业经理人。村民段明亮在外闯荡多年,如今成了金华村经济合作社主理人。

  “新农人”有新办法。段明亮找到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罗先富,引进新品种早粳稻。罗先富带着团队下乡,手把手指导,段明亮学得认真。

  “新品种‘中科发早粳1号’苗期耐寒、抗病性强,能提前播种、提前收割,产量高的田块单季亩产可达1200斤左右。”段明亮说,“用早稻煮出来的米饭也能香喷喷的。”金华村早稻种植面积从400亩增加到如今的近800亩。

  良田成片,助力粮食种植提质增效。莲花镇扩大早稻种植面积,打造莲花优质大米工程,推出“湘江大米”和“雨润莲花”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把好收成变成农民的好收益。

  科技种植为丰收再护航。“我们跟农业机械企业合作,打造智慧农业示范基地,田里配备了农业气象站、虫情灯,总面积4.7万平方米的育秧大棚也建好了。集烘干、仓储、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农事服务中心,能为农民提供一条龙服务。”吉文斌说。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今年莲花镇耕地面积进一步增加,其中双季稻9000余亩。“下一步将启动莲花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围绕产业布局,统筹实施农用地集中连片整治、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闲置低效用地再开发,完善基础设施配套,进一步提升耕地质量。”吉文斌展望道。

  

  宁夏贺兰习岗镇田长王庆

  看好“责任田”

  人民日报记者  焦思雨  邓剑洋

  一大早,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贺兰县习岗镇的镇级田长王庆就开始忙活起来。

  “出发前要先看天气预报。”王庆带上随车“五件套”——雨衣、手电、工兵铲、擦鞋布、掸灰刷,打开手机上的“宁夏耕地保护监管平台”APP,驱车驶入田间地头。

  仲夏时节,田畴郁郁葱葱。“这里是经济桥村的西蓝花种植基地。过去多是一家一户分散种植,品种杂、效益低。如今耕地连片,标准化种植,产业变大变强了,基地成了全市蔬菜产区之一。”王庆语气中带着自豪,“周边不少村子都发展了特色产业,比如新平村的樱桃、和平村的草莓、五星村的茄子……”

  车辆驶入农田深处,道路越来越狭窄,前一天刚下过雨,颠簸中泥水飞溅,车身沾满泥点。“农田道路的末梢比较窄,有些地方要靠两条腿,但再难走,也得踩一遍才放心。”王庆说。

  巡田要巡啥?

  王庆一一细数,一看耕地是否正常耕种,二看有没有破坏耕地和改变土地用途的行为,三看村、组两级田长落实巡查职责情况。

  “2023年12月刚接手田长工作时,全镇违法图斑有520多宗,到2025年已经下降到29宗。这是我们坚持源头管控、预防为主、系统治理的成效。”王庆说,习岗镇共有镇、村、组三级田长76人,每块耕地都有专人管护。

  “一旦发现偷倒垃圾、乱占耕地、未批先建等违法行为,我们立刻现场取证、上传照片,移交综合执法中队和村委会。”王庆说,巡田时还要特别关注城乡接合部、两村交界处等一些“神经末梢”,犄角旮旯都不能放过。

  田长上岗,不仅要守好耕地,还要为农民解忧。“耕地红线不能碰,但政策也不是冷冰冰的。我们得多为农民着想,帮他们找到发展的出路。”王庆说。

  近年来,随着农田质量不断提升,习岗镇发展粮食种植、设施农业、农产品冷链物流等产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布局已基本形成,每年粮食产量0.7万吨,瓜果蔬菜产量6.3万吨。

  “上岗守责,履职尽责,利用好、管理好、保护好耕地就是我的职责与使命。”王庆坦言,“自从当上田长后,见不得一点儿破坏土地的事情。”阳光下,他晒成小麦色的皮肤、鞋子上的泥巴、裤脚上的泥点,仿佛与这片土地融为一体。


  《 人民日报 》( 2025年07月18日 18 版)

(新媒体责编:贡子奕)


注:本文转载自人民网-人民日报,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