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公关世界新闻网 /《公关世界》杂志社官网官方网站!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文旅之家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旅之家 - 内容展示
指尖“触”非遗 童声“传”新韵
时间:2025年07月16日      来源: 天津日报      浏览:15      
摘要:“哇,法鼓演出真壮观!”8岁的王语萱头戴虚拟现实技术设备,瞬间“穿越”到表演现场。在天津市河西区西岸非遗体验馆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傅宝安敲击挂甲寺庆音法鼓的精湛技艺,正通过虚拟现实技术直抵孩子们的心灵。这是7月15日河西区“少年话非遗——小小讲解员”培养计划开班首日现场,数十名小学员沉浸式体验非遗技艺。

指尖“触”非遗 童声“传”新韵


“哇,法鼓演出真壮观!”8岁的王语萱头戴虚拟现实技术设备,瞬间“穿越”到表演现场。在天津市河西区西岸非遗体验馆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傅宝安敲击挂甲寺庆音法鼓的精湛技艺,正通过虚拟现实技术直抵孩子们的心灵。这是7月15日河西区“少年话非遗——小小讲解员”培养计划开班首日现场,数十名小学员沉浸式体验非遗技艺。

科技赋能 让非遗“可亲可感”

在这里,非遗不再是书本上的抽象概念。“原来讲解词里说的鼓声浑厚有力,是这种震动的感觉!”摘下设备后,孩子们指尖仍不自觉地“敲击”空气,抽象的文字描述已悄然化为鲜活的身体记忆。

“快看这个!” 即将读四年级的郭佳宁指着打印出来还留有余温的景泰蓝纹样模型,好奇地伸手触摸,“好神奇,像在摸沙子一样。”指导老师微笑着递给她一个掐丝珐琅半成品,说道:“借助打印技术,省去了复杂的掐丝步骤,让非遗体验变得更轻松。”当得知能将心仪的纹样制成书包挂件时,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围了上来,非遗的趣味性与亲近感油然而生。正如9岁的何佳怡所说:“非遗就在我们生活中,并不遥远。”

匠心浸润 青春力量接力传承

这份“可亲可感”的认知,在当日下午的面塑工坊活动里继续生根发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天津面塑第四代传承人张亚杰指尖灵活翻动,寻常的面团瞬间化作灵动的哪吒形象。孩子们围坐一起,聚精会神地模仿着揉、捏、推、捻。当一个个稚嫩却充满童趣的小面人在掌心“诞生”时,那份蕴含在非遗中的匠心智慧,不再是遥远的传说,而成了触手可及的生活艺术。

河西区文化馆非遗部的夏老师道出了此次活动的初衷:“过去我们馆主要以口述方式介绍非遗,缺乏生活经验的孩子往往难以形成直观理解。此次引入科技手段,正是为了让孩子们看得见、摸得着,在真实体验中感悟非遗,激发他们传承传统文化的动力。”一位家长看着在一旁专心背诵讲解词的孩子,温柔提醒:“咱们不是来背文章的,咱们是来体验的。”这朴实的话语,恰恰点明了活动的内核——让文化传承始于真实触摸的感动,终于发自内心的热爱。

活动历时三天,在接下来的两天里,孩子们将从形体、声音、舞台表现等方面接受系统训练,将亲身体验转化为“有画面”的个性化讲述。活动收官之日,他们将接过“小小讲解员”证书,在实战演练中正式上岗,完成从旁观者到体验者,最终成为传播者的身份蜕变。该活动由河西区文化馆策划,作为河西区“少年话非遗”品牌的核心活动,该馆副馆长刘晓柯表示:“这场以科技赋能结合匠心传承为特色的实践,旨在打破非遗讲解‘死记硬背’的刻板模式,让古老的故事焕发时代的温度与光彩,在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的碰撞交融中,探索非遗传承的青春路径,展现‘非遗正青春’的蓬勃气象。”(记者 高爽 摄影 曹彤)

(新媒体责编:贡子奕)


注:本文转载自天津日报,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