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公关世界新闻网 /《公关世界》杂志社官网官方网站!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时政法治
当前位置: 首页 - 时政法治 - 内容展示
让地方立法成为发展“推进器”(人民时评)
时间:2025年07月15日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浏览:6      

让地方立法成为发展“推进器”(人民时评)

——以地方立法促进基层善治①

张 璁


  在浙江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绵延39公里、覆盖400多平方公里,如同一把“创新之钥”。这里已累计诞生企业超14万家。

  打通这样一条大走廊并不容易,怎么避免资源碎片化,让科技创新政策打破行政壁垒、全面落地实施?《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条例》从地方立法层面打破行政区划等条条框框,聚焦体制机制、科技创新、人才服务、产业发展等方面,以法治为改革创新保驾护航。

  为一条科创廊道立一部法,不光让发展建设有了一部“保障法”,更让创新策源有了一部“促进法”。这充分表明,良法是善治之前提,以立法之力破发展之题、应民生之需,能为提升治理能力、促进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特征。2015年立法法修改,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全国设区的市地方立法主体从之前的49个较大的市增加到目前的289个设区的市、30个自治州和4个不设区的地级市。10年时间过去,如今各地结合地方实际创造性开展立法工作,对于解决好法治通达群众、通达基层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功不可没。特别是,过去那种过度依赖“红头文件”开展经济治理的模式,如今已经更多地转变为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越来越多地方通过立法将经济工作纳入法治范畴。

  地方立法之所以能够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推进器”作用,关键就在于它通过确立和实施稳定、公开、规范的制度机制,确保各类经营主体在法治框架内活动、各类创新和交易在法治轨道上运行,以法治的稳定性、确定性增强了经营主体预期的确定性、行为的规范性。

  法律是经验的总结、规律的反映、社会的共识。比如,江苏常州近年光伏产业、新能源汽车等发展亮眼,当地制定《常州市新能源产业促进条例》,从法治层面为发展新能源产业提供助力,向全社会传递了当地发展新能源不是“一阵风”,而是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清晰信号。

  由此而言,地方立法工作能否激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取决于它是否适应当地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的要求,是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

  强调共性,也要兼顾好个性。面对我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区域发展不平衡、各地情况差异大的基本国情,立法工作既要坚持全国一盘棋,同时也要因地制宜为地方改革发展留下充足空间。《台州市促进乡村片区组团发展规定》为“三农”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护航,《惠州市西枝江水系水质保护条例》为守住绿水青山提供法治保障,《泉州市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条例》让优秀历史文化得到更好的保护、传承和发展……这些具有鲜明特色的立法,因地制宜聚焦解决本地区的特有问题,为法治护航经济社会发展写下生动注脚。

  不难发现,提升地方立法质效,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针对问题立法、立法解决问题。地方立法理应紧贴本地实际和群众需要,发挥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调动地方改革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脚踏实地、扎实细致、精益求精地做好立法工作,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就有了坚实支撑。


  《 人民日报 》( 2025年07月15日 05 版)

(新媒体责编:贡子奕)


注:本文转载自人民网-人民日报,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