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金刚石微粉制作的超硬刀具。人民网记者 王玉兴摄
纤细的刀身,温润的锋芒,很难想象看似普通的刀具,竟能在钢铁丛林里掀起一场效率革命,当它切入汽车发动机的铝合金缸盖时,金属碎屑会在切削处丝滑地翻卷。
这种微米级精度的“河南刀刃”,出自郑州钻石精密制造公司,目前已服务于国内95%以上的发动机主机厂。企业负责人透露:“传统刀具切100个工件就磨出锯齿,而我们的刀具连续切削3000个工件,刀刃依旧锋利如新。”
这份“削铁如泥”的底气,源自金刚石材质赋予的极致硬度。
夏意渐浓,生产正酣。在河南商丘柘城力量钻石生产车间,6万个大气压的生产腔体中,人造金刚石正“浴火重生”。
“世界金刚石看中国,中国金刚石看河南”。以人造金刚石为主的超硬材料,河南是它的发轫之地。
它不仅仅能被打磨成精美的培育钻石饰品,点缀人们的美好生活,更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国防军工、高档数控机床、芯片制造以及地质勘探等领域,被称为“工业牙齿”。
它作为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的碳化硅衬底,用来制作高端电子芯片,但又硬又脆,极难加工。而郑州三磨所新研发的减薄砂轮,却将它磨出了镜面的效果。
“我们打磨的衬底,粗糙度可以控制在3纳米以内,相当于在一个足球场大小的面积上,不允许出现芝麻粒大小的凸起。”郑州三磨所产品开发项目组组长杨威说。
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有20多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在河南扎根,超过80项关键技术突破在实验室诞生,河南金刚石正从“工业牙齿”向“终极材料”华丽转身。
人造金刚石生产车间。人民网记者 王玉兴摄
如今闪耀着创新光芒的河南金刚石产业,曾长期被“高耗能”标签所困。在这场产业升级的硬仗中,技术创新是刻进骨子里的“基因”,而绿色智能则是劈开困局的“利刃”,让“传统粗活”蜕变为“硬核智造”。
走进商丘柘城惠丰钻石的智能车间,300台金刚石微粉自动分选机正有节奏地运转,被称为“智慧大脑”的系统将采购、生产、仓储的数据实时抓取分析,每一个参数都被精准监控。
“以前人工分选全凭手感,现在机器‘眼睛’比人尖,精度从微米级跃升到纳米级。”企业有关负责人话里透着自豪。
距此不远的力量钻石厂区里,企业项目办公室的陈亚男掰着指头算:“生产设备更新换代以后,虽然能耗多了1.2倍,可产能直接翻了2到2.5倍,算下来单位能耗反而降了一半。我们的光伏板一年能发700多万度电,节电又省钱。”
而在许昌的黄河旋风车间,工人只需在电脑前轻点鼠标,“5G +智慧工厂” 系统便会自动优化生产流程,金刚石合格率从85%飙升至99.6%,生产成本的“减法”与生产效率的“加法”同时书写着转型奇迹。
这些变化,让河南超硬材料产业逐渐摘下了“高耗能”帽子。
数据显示,河南超硬材料产业4个国家级绿色工厂、5个省级绿色工厂组成的“绿色矩阵”,正推动单位产值能耗大幅下降,而2个国家级智能工厂和1个5G工厂,则让生产效率提升了20%以上。
2024金刚石大会期间,河南培育钻石展品。人民网 程明辉摄
“中原精度”改写行业规则,产业集群的“化学反应”则让优势持续裂变。
在郑州的培育钻石交易中心,数字大屏实时跳动着全球供需数据。商丘的钻石原石、许昌的切割线、郑州的设计加工,通过“供应链+线上交易”的模式,形成“上午在柘城合成、下午在长葛加工、晚上在郑州拍卖”的产业闭环。这种全链条协同,让河南成为全球唯一拥有超硬材料全产业链集群的地区。
曾经,河南金刚石企业“小散乱”,80%扎堆生产低端磨料,陷入低价混战。如今,郑州作为“大脑”,聚集了众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发力量,专攻半导体衬底等前沿领域,南阳的单晶、商丘的微粉、许昌的装备,各自守住产业链关键环节,形成“四城联动”协同作战的产业版图。
788家企业、229家高新技术企业组成的集群,让本地化配套率达到60%。其中,超硬材料单晶、微粉、培育钻石等多个产品全球年产值前三的企业均在集群内“安营扎寨”。
令人惊喜的还有培育钻石的“跨界突围”——晶莹剔透的高净度培育钻石走进展柜,不仅成全了年轻人追捧的“克拉自由”,更让河南从“世界工厂”轻盈迈向“时尚高地”。
…………
站在新质生产力的潮头,河南超硬材料产业正书写点石成金的传奇。